今年6月,Fireflies.ai这家主打AI会议记录的公司彻底出圈了。
估值一举突破10亿美元,不少财富500强企业的员工都在使用它的AI会议助手,创业圈里不少人都直呼这是“AI赛道的黑马”。
但谁也没料到,这家看似光鲜的独角兽公司,最早的“AI转录服务”,压根不是人工智能在运作,全靠两位创始人手动敲笔记撑起来。
这两位创始人的创业路,说起来满是心酸又带点荒诞。
Krish是印度移民,五岁跟着家人搬到美国,后来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读完本科,还在微软做过产品经理,大企业里协作沟通效率低的痛点,他怕是最有体会。
另一位创始人Sam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学的是航空航天工程和自动化,技术底子扎实,也总想着怎么提升沟通效率。
本来想大学毕业后各自找份安稳工作,但后来发现,俩人凑在一起折腾项目的默契,远比上班更有成就感。
从黑客松到校园项目,他们攒下了合作的底子,2016年正式创办了Fireflies.ai。
一开始他们也没找准方向,试了不少点子:做过邮件优先级排序工具,也搞过Slack消息分析工具,甚至碰过加密货币项目,前前后后六个项目都折了。
无奈之下,他们把目光锁定在了会议数据上。
会议里的语音内容多,但想把这些内容结构化、变成可搜索的笔记,这事没人做得好。
他们觉得这是个机会,想做一款能自动记录会议、生成笔记的AI工具。
可那会儿兜里没足够的钱部署人工智能系统,验证商业想法的路,似乎被堵死了。
Sam后来在LinkedIn上回忆,那时候俩人穷得只能借住朋友家的沙发,每个月都得愁怎么活下去。
搞不清该怎么推进,最后干脆一拍脑袋:“验证商业想法的最好方式,就是亲自去当那个产品。”
客户预约会议,他们就用“Fireflies.ai的Fred”这个机器人身份拨进去,全程不说话,就在后台疯狂手写记录。
会议结束10分钟内,整理好的笔记会被他们通过邮件发送给客户。
就这样硬撑了100多场会议,中途还不止一次困到睡着,他们总算挣够了旧金山小公寓750美元的月租。
直到2017年,他们才停下来,把这些手工流程改成自动化。
Sam本来只是想在LinkedIn上分享段励志的创业经历,没成想,这话一出口,直接在AI圈炸了锅。
有人觉得这是典型的创业励志故事:资源匮乏还能死撑硬上,最终逆袭成功。
但更多人不这么看,自动化专家UmarAftab直言,擅自以AI的名义加入别人的会议,本质上是侵犯隐私,还破坏客户的信任,搞不好要吃官司。
还有老用户看到这消息,直接取消了订阅。
这位用户说,本来用了好几年这产品,结果发现当初所谓的AI全是人工,连基本的诚信都没有,很难再相信这家公司。
很显然,网友的愤怒不是没道理,客户花钱买的是AI服务,结果背后是真人在旁听会议,会议里的企业机密、个人隐私,都被陌生人看了去,风险可不是一星半点。
不过也有创业者站出来替他们说话,说从0到1做创业,哪有那么多顺风顺水的,生存压力下,用点极端手段验证想法很正常。
还有人提了个说法,说这是“管家式MVP策略”,像Zappos早期靠人工核对鞋类库存,亚马逊初期也靠人工处理订单,都是先靠人把服务做起来,验证用户需要了,再搞自动化。
面对越来越大的争议,CEOKrish赶紧出来澄清。
他说这事发生在2017年,那会儿ChatGPT都还没影,早期用户就只是几个关系好的朋友,而且朋友们都知道背后是人工在帮忙。
现在的Fireflies.ai早就不一样了,不仅拿到了SOC2和HIPAA的合规认证,还承诺不拿客户数据训练模型,全程都是AI自动化处理,根本不可能靠人给几百万用户做笔记。
如此看来,Fireflies.ai这事,把AI行业里一个挺敏感的问题摆到了台面上:人工智能创业,到底该怎么平衡创新和信任?
创业初期缺钱缺技术,想靠人工先验证想法,这事能理解。
但用“伪装AI”的方式,瞒着客户让真人介入会议,并非明智之举。
创业的核心是解决用户需求,但不能以牺牲信任为代价。
我接触过不少AI创业公司,有的宁可推迟产品发布,也要把技术打磨到位,有的会如实告诉用户现阶段的技术局限,虽然可能丢点短期订单,但守住了口碑。
并非只有Fireflies.ai这么做过,国内也有不少AI初创企业,初期靠人工完成核心服务:有的AI速记公司,早期靠人工转录音频;有的AI客服平台,背后是真人模拟机器人回复。
毫无疑问,这种方式能快速验证市场需求,但一旦曝光,伤害的是整个行业的信任。
AI行业的发展,终究要靠技术和诚信撑起来。
Fireflies.ai虽然靠“人工伪装”熬过了最艰难的初创期,最终实现了自动化,估值也涨了上去,但这次的争议也给所有AI创业者提了个醒:捷径或许能走一时,但想走得远,还是得把合规和信任放在第一位。
毕竟用户选择AI产品,看中的不仅是效率,更是对数据安全和服务真实性的认可。
现在再回头看这事,两个靠披萨度日的年轻人,为了创业梦硬撑的样子确实不容易,但创业路上的不容易,不该成为突破规则的理由。
AI创业的赛道越来越挤,想在里面站稳脚,靠的不是耍小聪明,而是真真正正的技术和踏踏实实的做事态度。
至于这种“人工伪装AI”的做法到底是创业智慧还是商业欺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失去了用户的信任,再高的估值,也只是空中楼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