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极限换乘,中国完成世界航天史上罕见快速太空救援
从决策到返回仅240小时,刷新全球太空救援速度。
2025年11月5日,神舟二十号因返回舱舷窗被空间碎片击出裂纹,取消当日返程。10天内,地面完成风险评估,启动“双船”预案:三名航天员改乘刚到的神舟二十一号,11月14日16时40分安全着陆,驻轨204天创中国最长纪录;受损神二十留轨做试验,后续由神二十二无人船接替救生。从决策到返回仅240小时,刷新全球太空救援速度。
卫网君
“极限换乘”,不仅是一次技术层面的成功救援,更是中国在太空安全应急能力与体系化建设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考验。
关键突破在于中国通过“预置化”思路将应急发射流程标准化,极大降低了决策成本,也为应对太空突发风险提供了可复用的模板。
本次事件表明,单一飞船的可靠性不足以保证绝对安全,必须通过体系韧性弥补技术脆弱性。在轨冗余、快速补位、跨任务联动相结合的多层次备份体系,正是未来大规模太空活动必须具备的安全基石。
随着商业航天、深空探测和载人登月的推进,太空安全挑战将更加复杂,中国需进一步加快构建从应急到常态的太空安全新范式。
新闻链接:
02
近期商业航天项目盘点分析——82.5%与产能建设相关,液体复用火箭是焦点
液氧甲烷复用火箭和卫星互联网成主线
中国商业航天正由技术验证转向批量化工业,82.5%投资涌向产能:液氧甲烷复用火箭和卫星互联网成主线,形成“长三角制造—文昌发射”双极集群。65%项目仍处前期,预示1-3年建设高峰;55%资金砸向总装厂房、试车台等基础设施,技术研发仅占7.5%,行业从“能飞”转向“高频低成本飞”。头部企业斥巨资建复用火箭基地,带动低温贮箱、碳纤维、射频模组等国产替代与智能产线需求,并催生回收翻新、数据服务等新市场。投资者应锁定已获订单的整箭龙头及配套材料、装备供应链,同时警惕高折旧与产能闲置风险。
卫网君
82.5%投资流向固定资产”这一现象,在彰显产业决心的同时,背后也隐含着结构性风险与泡沫隐忧。
一是“有产能,无市场”的风险。可靠的商业发射需求是否足以消化未来集中释放的庞大产能?
二是技术路径单一化的隐忧。液氧甲烷复用火箭虽符合全球趋势,但整个产业在技术路线上高度同质化,也会削弱产业的创新韧性和应对技术突变的能力。
三是“重硬轻软”的失衡。如果软件和系统集成能力跟不上硬件产能,如何实现产业的价值兑现?
事实上,这份报告描绘了一幅充满雄心但也暗藏风险的产业图景。中国商业航天正试图用一场高效的“产能基建”来跨越技术与商业之间的“死亡之谷”。但成功的关键,不仅取决于能否造出可复用的火箭和更多的卫星产线,更取决于能否构建一个健康、高效、需求驱动的产业生态系统。
新闻链接:
03
深度解读 | 商业航天投融资持续高热,IPO驱动商业航天告别“炒概念”,加速产业化大考
IPO热潮不是终点,而是一场更为严峻的大考的开始。
“十五五”将商业航天列入战略新兴,四季度融资高热,天兵、星际光遥等获新钱,蓝箭、中科、星河动力已启上市辅导。证监会6月把商业航天纳入科创板第五套,为未盈利硬科技开闸,IPO定位从“合规守门”转向“产业加速”。资本不再容忍纯概念,低轨3万颗星“先占先得”倒逼年数十次高频发射,企业竞争从单发成功转向“全链自研+大运力量产+快迭试错”的产业化综合赛。谁能把火箭从工艺品变工业品、把技术实力转可持续订单,谁就能借资本市场完成“发射成功”到“产业成功”的质变。
卫网君
IPO热潮不是终点,而是一场更为严峻的大考的开始。目前资本市场的估值逻辑很大程度上仍基于企业的技术前景和故事叙事。然而,IPO的核心职能不是“守门人”而是“加速器”,这意味着估值体系必须重构。如果市场仅满足于企业展示“技术可行性”,而忽视其构建“规模化、可持续商业模式”的能力,那么当前的估值可能含有大量泡沫。一旦企业无法在预期时间内实现从“技术成功”到“商业成功”,反噬将非常剧烈。
资本市场不应仅仅是融资平台,更应成为筛选真正有产业化潜力企业的“试炼场”和推动其建立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的“催化剂”,倒逼企业明确其产业化路径和时间表,实现资本与产业的正向循环,推动行业完成从技术突破的“单点胜利”到产业生态“全面成熟”的跨越。
新闻链接:
04
为什么大家都说商业航天很热,但公司却普遍很难?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中国商业航天表面“大热”:发射频增、政策利好、资本关注,但企业普遍“遇冷”。痛点集中在信息不透明、合作互信脆弱、融资收紧。供应链价格、真实成本、技术进度难获可靠数据,交易多靠人脉与“上天验证”,拉长验证周期;资本进入理性期,非头部公司“看得到机会却拿不到钱”。需求释放慢、产能先过剩,企业为抢订单压价陪跑,低价内卷。行业缺统一信息平台与标准化市场,导致重复造轮子、资源错配。要走出“热市场、难生意”的怪圈,必须先建设透明、共享的产业基础设施,降低信任与交易成本,让技术、资本、政策真正高效协同。
卫网君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宏观层面,发射次数创新高、卫星工厂遍地开花、政策暖风频吹,呈现出一片繁荣的“热”;但微观层面,众多企业却在融资、供应链、合作中步履维艰,感受到刺骨的“冷”。本质是宏观叙事泡沫掩盖下行业核心的“系统失灵”。
这提醒我们,一个行业的“热”可能只是资本和政策的集中涌入,而企业的“冷”才是市场真实生态的反映。如何避免“宏观乐观、微观悲观”的陷阱,需要我们从对繁荣表象的欢呼,转向对行业底层生态健康状况的冷静审视。
商业航天的“冰火”之歌,是其从野蛮生长走向成熟理性的必经阵痛,构建一个透明、协同、健康的产业新生态,或许是破解当前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关键一环。
新闻链接:
05
中国航天,是时候给马斯克“祛魅”了|新格伦成功回收的三重启示
当“模仿跟进”建立在“盲目信仰”而非“体系判断”之上时,便意味着创新主体性的丧失。
中国商业航天长期陷入“唯SpaceX论”,从材料、发动机到试验节奏盲目跟随,导致路线趋同、体系被打乱、时间窗口浪费。2025年11月,蓝色起源新格伦以铝合金箭体、富氧分级燃烧发动机、大型气动舵面等不同方案首次成功回收,45吨LEO运力超越猎鹰9,证明回收路径非唯一。其“稳字当头”的地面充分验证、首飞即成熟之理念,与SpaceX“快速爆炸迭代”形成鲜明对照,却同样抵达商业成功。新格伦给中国航天的启示:一要学精神而非目录;二要立足体系竞争,拒绝同质化竞速;三要依托全球最完整工业链与航天组织能力,走出独立路线。中国航天下一次突破,只能来自对自身禀赋、产业基础和工程文化的深度理解与自信,而非复刻任何外来模板。
卫网君
新格伦火箭的成功回收,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商业航天在过去十年发展中的一些迷思与困境。当“模仿跟进”建立在“盲目信仰”而非“体系判断”之上时,便意味着创新主体性的丧失。
而蓝色起源“可靠性优先、极限测试、首飞即成熟”的稳健模式,与传统航天工程文化有更多契合之处,为中国商业航天展示了一条更具可持续性的发展思路。
商业航天的竞争最终是国家工业体系与工程文化的竞争。SpaceX根植于硅谷的颠覆文化与快速迭代哲学,蓝色起源则体现了传统航天对可靠性与极致测试的坚持。中国航天需要找到一条与自身庞大工业基础、举国体制优势以及“久久为功”的工程文化相匹配的道路。真正的突破,将来自于更多的独立思考、战略定力和道路自信,对自身“技术禀赋、产业结构和体系力量”的深刻理解,而非成为另一个SpaceX的苍白拷贝。
新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