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元升值埋苦果,美元强势酿隐忧
现在很多人觉得中美汇率这事跟当年美日广场协议越来越像,其实仔细捋一捋历史,就知道那段往事有多扎心。
1985年9月22日,美国拉着日本、德国、法国、英国五国财长和央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酒店签了那个著名的协议,核心就一个:联合把美元往下压,让日元、马克这些货币大幅升值。
表面上是纠正贸易失衡,实际上美国当时贸易逆差太大,尤其是对日本,顺差全跑日本兜里了,美国制造业被挤得喘不过气。
协议一签,效果立竿见影。短短几个月,美元对日元从240左右直接跌到200以下,到1987年更跌到120,日元差不多翻了一倍。日本出口企业一下子傻眼,东西卖到国外贵了将近一倍,订单哗哗往下掉。
结果呢,日本央行为了稳增长,连续降息,把官方贴现率从5%一路砍到2.5%,钱太便宜,全涌进股市和楼市。东京地价飞天,日经指数从1.3万冲到1989年底的3.89万,泡沫吹得老大。
1989年底,日本银行行长三重野康突然宣布加息0.5个百分点。1990年1月,大藏省出台地产融资总量调控措施。东京股市应声而落,日经指数从峰值腰斩至20000点以下。
地产公司拍卖会场冷清,曾经蜂拥的竞拍者消失,土地成交价暴跌。银行资产负债表上不良贷款堆积,北海道拓植银行等机构濒临倒闭。1991年,股市和地产双双崩盘,日本经济正式步入长期停滞,增长率从1980年代的年均4%以上跌至1990年代的1%以下。
可好景不长,1990年日本大藏省和央行一看不对劲,赶紧收紧银根,加息、限贷一起上。结果股市楼市双崩盘,日经从顶峰腰斩再腰斩,银行坏账堆成山,企业债台高筑。
日本经济从1991年起就基本没劲了,年均增长率掉到1%以下,通缩、债务、经济停滞,硬生生熬了三十多年,到现在还没完全爬出来。这就是广场协议给日本留下的后遗症:被迫升值——宽松救市——泡沫破裂——长期停滞,一环扣一环。
制造业占比超三成,人民币弹性抗风险
再看眼下,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已经连续15年全球第一,2024年占全世界比重稳稳接近30%,规模是美国的近两倍。
2022年美联储开始猛加息,一口气加了425个基点,2023年又加100个,美元指数从95冲到114,后来虽有点回落,但到2025年11月还是在105以上晃荡。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从6.3多一路到7.3附近波动,有时候破7,有时候又回来,总体在合理区间双向浮动。
有人就说这不跟当年日元被动升值差不多吗?其实差远了。首先,中国汇率形成机制是市场化的,有管理的浮动,不是谁一纸协议就能逼着升多少。
其次,中国资本项目没完全放开,热钱进出没那么容易,外汇储备还厚着呢。最关键的,中国制造业产业链全、韧性强,贬值一点反而帮出口,企业可以用国产替代把进口成本压下来,不像当年日本那么依赖出口单一模式。
美元这么强,对美国自己反而是包袱。进口东西贵了,企业成本上去了,美国本土工厂本来就少,再这么一挤,就业更难搞。
2022到2025这轮加息,钱全回流美国,结果大部分趴在美联储逆回购里吃利息,2023年高峰超2.6万亿,到2025年虽降了,但实体投资还是起不来。制造业就业增长几乎停滞,锈带那些厂子关门的声音你都听得见怪不怪了。
耶伦2023年7月和2024年4月两次来中国谈,话里话外都透着一个意思:中美经济得稳住,别搞对抗。2023年在北京钓鱼台,2024年在广州,她反复说要健康的经济关系,避免极端波动。这不就是美国自己也知道,美元继续这么硬下去,吃亏的还是自己吗?
债务滚雪球利息爆表,制造业空心化难逆转
往前看,美元要是还这么强势,美国麻烦更大。现在美国国债总额已经冲破38万亿,2025年利息支出眼看就要破1.2万亿,比国防预算还高,这钱从哪来?还不是继续借新还旧。拍卖美债的时候,外国人买得越来越少,收益率只能往上蹿,恶性循环。
制造业呢?美国全球占比掉到16%以下,好多工厂干脆搬越南、墨西哥去了。贸易逆差一年还八九千亿,关税加来加去,东西更贵,普通老百姓买个东西都肉疼。资金全在金融市场转圈,华尔街热热闹闹,底特律却冷冷清清,就业、消费全上不去。
反观中国这边,供应链完整,新能源、光伏、高铁这些领域全球领先,大宗商品人民币结算比例一年比一年高,汇率波动对实体影响完全扛得住。2025年经济增速目标还是稳在5%左右,内需、外需两腿走路,哪那么容易崩。
说白了,四十年前广场协议美国赢了面子输了里子,日本吃了大亏还帮美国买单。现在轮到美元硬扛,中国稳扎稳打,美国自己债务、制造业、就业三座大山压着,再硬下去,迟早把自己憋坏。
现在中美经济深度交融,汇率极端波动损人不利己。合作空间依然广阔,气候和技术领域项目推进,工厂联合研发场景增多。美元持续强势终将反噬美国自身,历史教训历历在目。全球供应链重构中,稳定汇率符合各方利益,避免重蹈广场协议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