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楼市正在经历一场深度调整。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6月份70个大中城市的二手住宅价格环比全线下跌,一线城市平均下降0.7%,其中北京跌幅达1.0%,上海、广州均跌0.7%,深圳下降0.5%。
这场下跌已从三四线城市蔓延至核心一线城市,甚至上海的新房价格虽环比微涨0.4%,但也主要依赖高端豪宅项目支撑,普通住宅市场依然承压。
二手房挂牌量激增。 全国二手房挂牌量已突破730万套,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挂牌量均创历史新高,成都和武汉甚至超过20万套。
业主们正在通过“以价换量”加速出货,但购房者却持币观望,市场陷入“越跌越不敢买”的循环。
这种全面下跌的背后,是供需关系的根本逆转。 一方面,人口结构变化导致购房主力人群(25-39岁)比例持续下降,另一方面,年轻人购房观念转变,更倾向于租房而非背负沉重房贷。
有购房者算过一笔账:还贷前三年,约80%的月供是利息,实际本金偿还比例极低。 当房子失去“赚钱效应”,市场信心便迅速瓦解。
为稳定市场,2025年上半年全国130个省市出台了362次稳楼市政策,涵盖公积金贷款优化、购房补贴、融资支持等领域。
北京、上海等城市松绑限购,降低首付比例,部分区域首套房贷利率降至3.4%的历史低点。 政策刺激下,一线城市新房交易量一度回升。 上半年北京新房网签量同比增长11.9%,深圳新房成交同比上涨42%。
但政策难以扭转房价下行趋势。 以上海为例,尽管上半年一二手房累计成交面积同比增长17%,但价格支撑主要依赖高端项目。
广州、深圳的新房价格环比跌幅仍达0.5%以上。 开发商为回笼资金,纷纷“以价换量”。 绿城2025年7月的销售均价为26733元/平方米,较去年同期下降10%;保利、中海等头部房企销售额同比跌幅均超15%。
房企的降价策略背后是资金链压力。 2025年前5个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0.7%,竣工面积减少17.6%。
部分房企甚至出现“销售规模增长但利润亏损”的局面,如金茂前7月销售额同比增20%,但整体利润率走低。 北京某房企负责人直言:“降价不一定有用,但不降价肯定卖不动。 ”
二手房市场的下跌比新房更为剧烈。 6月份,二三线城市二手住宅价格环比降幅扩大至0.6%。
深圳2025年上半年二手房录得3.5万套成交,同比增长30.7%,但代价是价格持续下行。 当前深圳二手房挂牌量已达7.5万套,业主议价空间不断提升。
这种“抛售潮”源于四大因素:房地产长期调整趋势形成、房子失去投资属性、居民收入支撑不足,以及年轻人购房观念转变。
例如,深圳房价从最高点累计下跌39.3%,广州跌32.9%,早期购房者首付已亏蚀殆尽。 与此同时,租售比倒挂现象突出。 2025年全国50城平均租售比仅2.21%,虽高于银行存款利率,但远低于国际合理区间(4?%)。
市场分化加剧了供需失衡。 一线城市核心区房价抗跌性较强,但郊区房价承压明显;三四线城市因人口外流、库存高企,去化周期超过36个月。
例如,兰州部分银行直供房价格比市场价低15?5%,甚至出现同小区半价房源,进一步挤压普通二手房业主的定价空间。
当前楼市的核心矛盾是信心缺失。 央行数据显示,72%的受访者认为未来三年房价将下跌或持平,仅8.5%的人计划在一年内购房。 这种预期导致市场陷入“价格下跌—观望加剧—进一步下跌”的循环。
热点观察家
北京、上海等城市二手房成交量同比增幅超15%,说明价格跌至心理价位时,刚需仍会入场。 但整体而言,市场仍处于探底阶段。 房企资金链风险尚未完全化解,2025年以来已有23家房企宣布破产或重组。
购房逻辑已从“投机”转向“实用”。 一线城市改善型需求成为主力,高得房率的“四代宅”、绿色建筑等项目去化率优于传统楼盘。
广州6月入市的11个新规项目,认购量占全市九成,去化率比旧规项目高30个百分点。 但这类产品主要吸引高收入群体,普通购房者更关注总价控制和居住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