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举办的百度世界大会上,李彦宏站在演讲台上演讲,我们坐在媒体席上闲聊。
有人说李彦宏状态保持得真好,无论身体还是精神。这在与其同时期的互联网大佬中极其罕见。背后想必是高度的自律。
说出来可能很多人会感到难以置信,1968年出生的李彦宏,今年已经57岁了。即将从“知天命”的年纪迈入“六十耳顺”的年纪。
哲学界对“耳顺”二字有很大的争议,我倾向于傅佩荣教授的说法,“耳”字是个虚词,没有实际意义。所谓六十耳顺,是对五十而知天命的承接。知道“天命”,而后“顺受其正”。
所谓“顺”,当然不是指的“顺服”、“顺从”,而是顺应天理正道,积极践行自己的使命,努力履行自己的职责,虽千万人而吾往矣。
从大会之后李彦宏接受媒体采访的谈话中,我还真的感受到他在思想层面的转变。
比如,他总结过去很多项目失败的教训,说如果技术从中起决定性作用,我们成功的几率就大一些,而如果是市场足够大等原因,技术起不到决定性作用,我们冲进去之后,失败的几率就会高很多。
技术,就是李彦宏和百度的“天命”。不以技术为主导的项目,都是违逆天命而行。
道理其实很简单,一个人也好,一家企业也好,既要清楚自己的优势所在,也要明确自己的志趣所在。硬着头皮做自己不擅长、不喜欢的事,做不成才正常,做成了反而不正常。
在总结完规律之后,李彦宏随后补充说,以后再做新项目,先看技术是不是起决定性作用,如果不是就不去尝试,如果是,我就愿意尝试,哪怕十次有九次失败,我认。哪怕需要很长时间,10年也OK,我们有耐心。
从这番话就能够看出,李彦宏在思想上已经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他终于懂得了取舍之道,意识到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最重要的是他终于明确了可以为之穷其一生的使命。
说起来,百度过去的确有过很多失败或者称其失败也不为过的项目,比如早年的团购、电商和外卖业务,后来的支付业务不温不火,线上直播业务也是一波三折,近几年又与吉利联合造车,最后闹得不欢而散。
还别说,这些项目几乎全部符合李彦宏总结的规律,无一例外都是市场足够大、诱惑足够大的项目。百度头脑一热冲进去,有点儿“机会主义”。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百度在AI领域的坚定不移。这是百度“长期主义”的一面。
我想,百度过去之所以做了那么多“有枣没枣打一杆子”的项目,一方面是禁不住机会的诱惑,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在烧钱的AI领域之外打造现金流业务的考虑。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现在来看,那些项目也并非毫无价值,至少让百度逐步明确了自己的使命,塑造了今天这个方向明确意志坚定的李彦宏。从这个方面来说,那些失败的项目也不能说是失败。
今天的百度,在AI领域是绝对的第一梯队,包括基于AI的无人驾驶技术。虽然与吉利联合造车的业务虽然由于各种原因夭折了,但完全由其自己主导的无人驾驶出租车业务则开始进入回报期。
李彦宏在百度世界大会上公布:萝卜快跑每周全无人订单数已经超过25万,全球出行服务次数已超1700万,成为全球第一。
萝卜快跑这个项目,曾经在业内遭遇过很大的质疑,也曾在舆论上引起过不小的争议。百度一开始在这个项目上很高调,后来逐步弱化宣传,大概也是因为不想招惹不必要的麻烦。低调做事,闷声发财。
百度在AI领域的布局很全面,从芯片到终端再到AI原生应用生态,基本覆盖了整个AI产业链。面向C端市场有文心大模型,面向B端市场又发布了全球首个可商用的“自我演化”超级智能体“伐谋”。
可以这么说,别的AI厂商有的,百度都有。别的AI厂商没有的,百度也有。但站在百度世界大会的展台前,我心里总觉得百度现在有点儿“茶壶煮饺子,有嘴倒不出”的尴尬。
一场大会下来,除了萝卜快跑的最新数据让人印象深刻,其他反响平平。反而是一个因为网络问题导致的演示“翻车”被人抓住大做文章,这个小插曲虽然无伤大雅,但也说明百度的预案做得不充分。
“萝卜快跑”的环节是李彦宏从头讲到尾的,他讲了很多,主要是为了证明无人驾驶出租车这个模式是完全能够跑得通的。用实实在在的数据来回应过去的一切质疑。
百度现在太需要一场痛快的自我证明了。以至于有时候显得有些心急。
在国内,百度是最早推出大语言模型“文心一言”的企业,没有之一。在全球范围,甚至比微软、谷歌还要早。但目前文心APP的月活反而被一众后来者居上。以至于被人调侃百度“起大早,赶晚集”。
很多事就是这样,来得早不如来得巧。百度把大模型市场带火了,但并没有占据什么先发优势。反而因为心急,导致了定位不清晰的问题。
文心大模型的APP上线两年换了三次名,最初叫“文心一言”,后来可能考虑到太长、难记等因素,又改成更加年轻化的“文小言”,以期吸引更多年轻用户。前不久又改成了更简单的“文心”,主推的“魔法漫画”功能,我用了,体验特别好。
这种频繁的改名,反映出当下的百度虽然在战略上很坚定,但在战术上仍然有些摇摆。
但随着百度掌舵人李彦宏思想的转变,我预感百度之后不太可能再犯类似的战术错误了。随着百度在战略上越来越聚焦,在战术上必然也会逐步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
回首过去十年,应该说是百度痛苦转型的十年,从互联网时代的绝对入口,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危机重重,终于等到AI时代的收获季节。
这期间百度有过迷茫,有过抉择,有过一连串的挫败。万幸的是,百度始终没有放弃在AI领域的长期持续投入。
从做加法,到做减法。从多元布局,到聚焦核心。从偏离正轨,到找回初心。百度艰难探索的过程,也是李彦宏“知天命”的过程。
接下来,便是“顺天命”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