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觉到:当下,面对外界的各种声音,不少知名企业、品牌的应对越来越强硬,有时候甚至反应还有些过激。许多企业管理者就在公开场合或者通过社交媒体表示,有人“断章取义”,有人“恶意造谣”,甚至“刻意抹黑”。不断升级的言语措辞和应对措施,也让整个互联网舆论场的氛围变得越来越紧张。
其实,不是不能理解这些企业管理者的心情。现在的企业、品牌不仅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还面对着越来越复杂的网络舆情。不可否认,“网络黑嘴”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一些自媒体为了利益歪了心思,有的成了发稿收钱的“水军”,有的用虚假测评来拉踩引战,还有的直接操控舆情,严重干扰市场秩序,危害行业健康发展。这自然也会在无形之中放大了很多企业管理者的焦虑情绪。
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品牌的创立者都是白手起家,一路走来很不容易,对自己的事业有着非常强烈的感情。因此,一看到批评,第一反应就是又有人来“黑”了。这种“护犊情结”是人之常情,但是企业方面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不是所有负面言论都是“黑料”。其中,也有很多是消费者的正常反馈,有很多是来自观察者的理性建议,即使是一些质疑的声音,也有可能是善意的。
对此,不能因噎废食,还是应该耐心、仔细地辨别,对那些有价值的建议,不妨虚心接受、认真倾听,这不仅是一位企业管理者应有的胸怀,也是许多企业、品牌能从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
令人担忧的是,如今一些知名品牌、企业虽然表面上说愿意接受公众的监督,可到头来,到底什么是“正常的建议”,什么是“恶意的抹黑”,定义权都是企业说了算。而且,动不动就要“教育”消费者,甚至要“发律师函”,不仅话说得越来越重,手段也越来越“雷霆”。长此以往,在舆论场上敢说点真话,敢给点理性建议的人,越来越少了。也许企业管理者可以从中获取某种“安全感”,但实际的结果可能是,企业和品牌在“信息茧房”中越陷越深,甚至开始沾沾自喜、固步自封。
要相信,对于“网络黑嘴”,有关部门一定会大力治理,还企业一个清朗的舆论环境。一家企业、一位掌门人,还是要有足够的定力,不要因为网络舆情的复杂就乱了方寸、失了风度,还是要静下心来,认真做好产品,做好服务。现代企业的公关能力很重要,但“公关”做得再好,永远也不可能成为一家企业发展的源动力。
还要相信,在一些极端的声音和言论之外,绝大多数消费者一定是理性的。产品和服务怎么样,他们一定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毕竟都花了真金白银,他们又怎么可能轻易就被一些“黑料”带跑偏呢?其实,在舆论场中保持沉默的人们,或许才是真正值得争取的潜在消费者。而某些品牌和企业的过度强势,很有可能会败坏“路人缘”,最终和大众越走越远。
企业经营不易,品牌的创立和维护更是困难。企业家再成功,也可能在经营策略上出错,也可能一不小心说出过头话,对此大家不必苛责。但反过来,企业也应该拿出平等沟通的姿态,培养虚怀若谷的品格,保持埋头苦干的定力,真正在日常经营中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唯有如此,一家企业、一个品牌才能真正走进消费者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