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德国总理默茨在公开场合表示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并强调要维护开放市场,似乎中德关系有了缓和。然而没过多久,他又改变立场,支持对中国钢材加征关税,声称这是为了“保护德国市场和制造商”。这种前后态度的反差,让人不禁要问:默茨究竟是在做什么样的算计? 中德之间的经济往来非常紧密。截至2025年8月,两国的贸易额已经超过1600亿欧元,中国稳居德国的最大贸易伙伴。德国汽车企业在中国销售汽车,德国机械设备制造商在中国设厂,而德国许多高端产业也离不开中国提供的零部件和原材料。两国之间的合作关系紧密,原本也有意修复近年来的一些矛盾。然而,默茨突然提出要对中国钢材加税,这无疑又给两国关系带来了寒意。
德国的钢铁行业近年来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布鲁塞尔的会议上,默茨推动其他欧洲国家提高对中国钢材的关税,并为本国的钢铁企业争取电价补贴,用较低的电力成本来弥补企业的其他支出。欧盟也在考虑新的钢铁“保障措施”,计划大幅削减现有的免关税钢铁进口配额,超出配额部分的关税最高可能提高至50%。这一做法与美国政府几年前对钢铝产品实施高关税的策略十分相似,欧洲媒体甚至评论这是在向“特朗普式钢铁保护主义”靠拢。 因此,默茨的立场转变可能受到了欧盟整体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受到美国和部分欧洲政客对中国采取强硬立场的裹挟。美国接连对中国实施各种制裁,并试图拉拢盟友一起孤立中国,欧盟内部有不少国家盲目跟随特朗普的政策。默茨受到这一潮流的影响,再加上德国钢铁市场的困境,导致他对中国的态度变得更加强硬。 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美国对欧盟钢铁产品征收高关税,作为欧盟工业中心的德国,显然首当其冲。由于钢铁行业面临减产和裁员等问题,默茨可能不敢公开要求美国放松政策,于是转向中国市场,寻求一定的平衡。问题是,这样的做法并不能弥补漏洞,反而可能在另一个方向上挖坑。 还有一个潜在的风险,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因在台湾问题上发表不当言论而被中国取消了访华行程,后续的沟通也停滞不前。因此,默茨现在的立场可能是在增加自己在对华外交中的筹码,希望能在未来访问中国时,安抚国内的强硬派。然而,中国的底线非常明确: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任何国家都不得干涉,这是与中国任何国家交流的前提。瓦德富尔因言论触碰了这条底线,被取消访华是对等的回应。现在,默茨提出钢材加税的举措,很容易被解读为一种施压,这与双方“互利共赢”的方向背道而驰。 对于德国而言,最重要的任务是如何在中美之间找到平衡。一方面是美国的关税和安全承诺,另一方面是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和完整的供应链。德国的汽车企业领导人都很清楚,如果失去中国市场,电动汽车转型的进程将会受到很大影响;机械制造业也明白,如果没有来自中国的订单和配套,生产线就会停滞。德国工商界曾经提醒政府,如果与中国关系恶化,德国的汽车产业将首当其冲,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与此同时,中国也不是没有应对的手段。针对欧盟在钢铁、电动车等领域不断加码的关税,中国已经延长了对部分不锈钢产品的反倾销措施,并对来自欧盟的猪肉加征超过60%的临时反倾销税。此外,中国还将欧盟针对中国电动车的关税措施提交至世界贸易组织。这些措施表明,双方之间的博弈不仅仅是谈判,若需要,双方也可以采取反制措施。 简而言之,默茨现在推动钢材加税的举措,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信号。他一方面声称要保护德国就业,给钢铁工人一个交代,另一方面却不愿意明确承认这是追随美国的保护主义路线。德国当前的对华政策显然处于一种尴尬的中间地带——既希望享受开放市场带来的好处,又不愿承担公开反对保护主义的压力。 从中德关系的角度来看,这一系列举措实际上让刚刚回暖的两国关系又降温了。过去几年,两国在疫情、供应链安全、对外政策等领域发生了不少摩擦,好不容易通过经贸对话、企业互访、高层接触有所恢复,但默茨的立场变化无疑让两国关系的温度再次降了下来。中国企业可能会重新评估在德国的投资,德国企业也不得不重新审视在华布局的政策风险。 可以预见,中国不会因为德国国内的政治压力就接受不公平的待遇。反制措施可能不会大张旗鼓,但一些关税调整和反倾销调查足以让相关行业感到压力。如果德国坚持钢材加税的立场,保护主义的副作用最终将回到德国自己的产业和工人身上。 虽然合作的大门没有完全关闭,但目前的气氛已经变得冷硬。接下来,默茨是否会继续走向保护主义的深渊,还是会回归理性和务实的道路,不仅是德国政客需要回答的问题,也是德国工业未来几十年所面临的重要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