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市场一片欢腾,不少基金收益超过30%、投资者纷纷解套的背景下,有一只基金显得格格不入。
东方阿尔法招阳混合A,成立8年多,不仅没能让资产翻倍,反而累计亏损了57.7%。
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就在今年各大板块普涨的行情里,它竟然又亏掉了20.41%。
你可能会想,是不是它押注的赛道太冷门?
恰恰相反,它的持仓是热得发烫的航空装备和电子半导体。
问题出在,基金经理似乎总是在高位接盘。
根据分析,这些热门股票是在三季度后才被换进持仓的,相当于在山顶上站岗。
这已经不是运气问题,而是策略的彻底失效。
这不是个例。
当你的目光从这片基金的“事故现场”上扫过,会发现更多触目惊心的景象。
目前,全市场有26只基金的净值还在5毛钱附近徘徊,成立以来亏损幅度高达50%左右。 在这26只“难兄难弟”中,有9只即使在今年这样的行情下,依然没能止住颓势,继续录得亏损。 亏损最严重的,累计已经跌去了近60%。
天治量化核心精选混合A,堪称基金界的“活化石”。 它成立于2003年5月,比你用上智能手机的时间还早。 22年,足以让一个婴儿长大成人,但这只基金却从成立时的91.74亿规模,缩水到了令人瞠目的0.01亿。
是的,你没看错,只剩下一百万元。
它的净值是0.4887,22年来亏损51.13%。
它的持仓是看似稳健的银行和电力,但年内还是亏了13.12%。 目前这点规模,已经远远低于5000万元的清盘红线。 它就像一艘即将沉没的巨轮,船上几乎已经空无一人,持有它的投资者每一天都在担心第二天就会收到清盘公告。
如果说天治量化是因为年老体衰,那申万菱信医药先锋股票A的失败则更像一场“事故”。
医药板块在今年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不少医药基金涨幅超过35%。 但这只成立于2004年1月的基金,在21年累计亏损48%的基础上,年内依然逆势下跌11.40%。
它规模从809.29亿的巅峰暴跌至1.11亿,缩水99.86%。 在同行高歌猛进时,它精准地踏错了每一步。 投资者不禁要问,在一条上涨的河里,它究竟是怎么做到独自下沉的?
汇安消费龙头混合A的故事,是另一个关于规模幻灭的典型案例。 2016年4月成立时,它也曾是市场的宠儿,规模高达455.77亿。 9年过去,规模只剩下3.73亿,下降了99.2%。 净值0.5352,亏损46.5%。
它的持仓是白酒、家用电器和养殖业,都是大消费领域的重要角色。 即便部分持仓是新换进的,年内依然亏损11.52%。 它仿佛被困在了一个过去的时代,无法适应新的市场节奏。
这些基金有一个共同的致命轨迹:成立时规模巨大,成为市场焦点;随后经历巨额亏损,跌幅一度超过70%;惊恐的投资者大规模赎回;规模急剧缩水,形成“亏损-赎回-再亏损”的死亡螺旋。 当初的几百亿帝国,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
除了上述几只,这份“深度亏损名单”上还有不少熟悉的身影。 中信建投科技主题6个月持有混合A、同泰行业优先股票A、中邮核心成长混合A、华夏食品饮料ETF、农银新兴消费股票等,它们年内虽然只亏了6%以下,看似伤得不重,但拉长时间看,成立以来的亏损幅度均在42%以上。
许多投资者有一个致命的误区:看着净值从1元跌到5毛,便以为抄底的机会来了。
他们幻想着只要涨回1元就能翻倍,但这恰恰是基金投资中最危险的陷阱。 基金不是股票,股票的背后是一家相对稳定的公司,而基金的背后是一篮子动态变化的股票。
每个季度,基金经理都会进行调仓换股。 你看到的巨额亏损,是过去操作失败的结果,而你现在买入的,是基金经理刚刚换进来的新组合。 这意味着,你很可能用真金白银为基金经理上一期的错误操作买单,并寄希望于他这一期能突然变成股神。 一只基金能够长期、深度亏损,必然在基金经理的判断能力、风险控制或者产品设计上存在硬伤。 净值低,从来都不是买入的理由。
晒本命时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