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元素,这个在元素周期表中占据特殊地位的家族,长期以来被西方媒体塑造成一把悬挂在中国地缘政治上方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每当中欧之间的贸易冲突加剧,关于“中国将利用稀土作为武器”的恐慌便会不断升温。这股焦虑的根源,不完全来自于实际的风险,而更像是一种对自身供应链脆弱性的集体恐慌。
然而,最近一个来自德国的声音试图为这股恐慌降温。德国的主流媒体,如《法兰克福汇报》等,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分析,得出了一个几乎颠覆常规的结论:所谓中国对西方的稀土威胁,其实是一个“虚幻的巨人”。在关键的稀土合金领域,中国和欧洲早已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而非谁对谁进行单方面的碾压。
那这股恐慌又是怎么来的呢?西方总是盯着中国在全球稀土分离提纯能力上占据90%以上的市场份额,再加上欧盟65.5%的稀土进口依赖中国,于是他们便渲染出一种“被卡脖子”的风险。德国更是夸大其辞,声称全国四分之三的稀土都来自中国,且涉及到汽车、国防等重要领域。因此,当听到中国计划在2024年6月开始加强稀土出口管制,2025年4月再进一步要求报告合同细节时,立刻就有人跳出来说“忍耐到了极点”。但是,如果仔细分析,这种焦虑并不是因为中国真要“断供”,而是欧洲自己的供应链实在太脆弱,归根结底,是一种“自我心虚”。
德媒揭示的第一个事实是:中国的稀土管制根本不是“一刀切”式的“武器化”措施。中国管制的主要是钐、铕等重稀土,这些主要用于军工领域,而欧洲新能源产业急需的轻稀土,其出口量反而在2025年6月将同比翻倍。中国商务部早已明确表示,稀土管制的目的是为了资源可持续性和国家安全,这与美国限制钛的出口、欧洲一些国家实施的资源限制没有本质区别,都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
更重要的是,中国还专门为欧洲企业开设了“绿色通道”。到2025年上半年,超过六成的欧盟企业已经通过这一渠道获得了出口许可,德国巴伐利亚州的几家公司也顺利通过了审批。哪里有什么“卡脖子”的迹象?欧盟自己也承认,中国已经处理了约2000件欧洲企业的许可申请,其中一半获得了批准。所谓的“断供危机”,从根本上来说根本没有依据。
再谈谈欧洲常常高喊的“摆脱依赖”,其实不过是一个空谈。欧盟推出的《关键原材料法案》提出,目标是到2030年实现本土加工40%的稀土,列出了47个战略项目,但业内行家都知道,这项任务有多么艰巨。稀土产业远不止挖矿那么简单,分离提纯过程需要上百次的化学反应,任何一环的纯度不合格,产品就无法达标。中国花费了30年的时间才掌握了核心技术,并且掌握了90%的加工专利。
欧洲目前才开始在挪威、瑞典等地进行稀土勘探,但光审批过程就得花费27个月,建厂和掌握技术更是没有二三十年时间根本无法完成,而且还需要投入数千亿欧元。更不用提回收产业了,欧盟曾喊出要实现25%的回收目标,但目前连10%的回收率都达不到,根本无法解决眼前的问题。德国国防工业协会已经抱怨,稀土短缺影响了战斗机传感器的生产。如果中国真想施压,怎么可能等到现在才开始?
最为核心的,是德媒指出的“相互依存”关系——中国和欧洲早已密不可分,根本不存在谁压制谁的问题。中国在稀土提纯方面具有优势,但稀土合金等高端产品的制造,还得依赖欧洲的高端制造市场。德国汽车行业每年需要上千吨稀土永磁体来制造电动车电机,如果没有这些订单,中国的稀土加工企业也无法维持运营。反过来,欧洲的汽车和风电产业如果没有中国的精炼稀土,就无法正常运转。奥地利和爱沙尼亚虽然也有一些稀土资源,但其精炼能力远远不足,最终还得把原材料送回中国加工。正如德国媒体所说,过去30年,西方国家将高污染、低利润的开采和提炼环节交给了中国,而自己则专注于利润丰厚、附加值高的下游产业,现在反过来抱怨“依赖”,实际上是自作自受。
更有趣的是,欧洲内部也存在着矛盾。虽然表面上呼吁使用“反胁迫工具”来制裁中国,但真到动手时,却没人愿意真正采取行动。匈牙利、希腊等国根本不愿意对抗,中国的压力。而德国和法国虽然表面上强硬,但心里却清楚,真正实施制裁的话,欧洲的航空业、特种钢材等产业将受到严重影响。那些所谓的“反胁迫工具”自2023年底开始实施至今,一次也没有使用过。毕竟,一旦制裁开始,欧盟的经济利益会先受损。
冯德莱恩虽然公开喊出“稀土武器化”的言论,但转身后却与中国建立了特别沟通渠道来加速审批。马克龙也计划年底访华,实际上是希望中国放松稀土管制。这哪是怕“中国威胁”,分明是怕自己失去经济利益。
总的来说,德国媒体的这番“降温”分析正中要害。所谓的“稀土威胁”,不过是西方国家面对自身产业短板时的“集体心跳加速”,过度解读和被地缘政治情绪所绑架。中国从未提出要“断供”,管制措施只是为了保护资源主权和环保底线。欧洲真正需要做的,不是制造恐慌,而是踏实补足自己的产业链短板。如今,中欧在稀土领域早已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关系,真要撕破脸,结果没有赢家。那些不断喊着“稀土威胁”的人,不如花时间思考如何稳定好这种相互依存的局面,因为在全球产业链中,任何一方都离不开另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