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准备前往中国时,德国副总理在一场欧盟财政部长会议上发表了一番激烈的言论:“我们不想要中国的垃圾。”这番话发生在众目睽睽之下,并且是在宣布一项与中国电商密切相关的政策之后说出的。此言论不仅让人质疑德国政客的外交技巧,也给即将到来的中德高层交流带来了尴尬的气氛。那么,这句话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政治考量?德国政界对华政策发生了哪些变化,欧盟在此时对跨境包裹的政策调整,又会带来怎样的连锁反应呢?让我们从头理一理。
2025年11月13日,地点在布鲁塞尔,欧盟成员国财政部长会议的议题并不简单。会上,各国达成一致意见,决定收紧进口小包裹的关税政策,特别是把原本免税的、价值低于150欧元的跨境商品也纳入征税范围。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这项免税政策曾经帮助不少电商公司节省了成本,尤其是中国的跨境电商平台,比如Temu、Shein、速卖通等,这些平台靠着“低价免税”的模式在欧洲市场打开了局面。如今,欧盟突然决定对这些小包裹征税,其实就是直指中国企业,虽然文件里没有明说,但从会议发言和德国副总理那句“垃圾”的言论来看,这点已经非常明确了。
这项政策调整,显然是针对中国出口到欧洲的电商商品。欧盟方面的理由是“防止逃税”和“保护本地商家”,这些老生常谈的说辞似乎并不足以掩饰背后的贸易保护主义。根据媒体的估算,每年有数十亿件小包裹从中国运往欧洲,这项新政策一旦实施,将直接影响到庞大的贸易链条。更微妙的是,虽然欧盟原本计划在2026年才执行这项政策,但法国和德国提出要提前到2025年第一季度开始执行。这种加速推进的节奏,不免让人联想到是否有人想借此机会在中欧关系上做文章。
德国副总理“我们不想要中国的垃圾”的言论,毫无疑问是非常刺耳的,但为什么他偏偏在这个时刻说出这样的话呢?其实背后有着不小的政治动因。首先,德国国内的经济压力巨大,通胀未见明显缓解,制造业恢复困难,许多中小企业还在艰难度日。同时,能源转型导致的高成本也让民众的不满情绪逐渐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德国政客往往需要找到一个“替罪羊”来转移国内矛盾,于是来自中国的、价格便宜且竞争力强的商品就成了攻击的对象。
其次,德国对华政策的转变也是显而易见的。过去,默克尔政府时期,德国强调的是与中国的“合作共赢”,希望在经贸领域深化合作,实现互利共赢。而如今的新政府则更加强调“去风险”与“减少依赖”,将中国视为竞争对手而非合作伙伴。副总理的这番话,正好体现了这一政策的转向。
更有趣的是,德国政客似乎已经习惯了在重要访问前发表强硬言辞。不久前,德国外长在访问中国前也曾公开发表了不当的涉台言论,结果在访问期间被中方严正反驳。这种“嘴上强硬、实际求和”的策略已经成为一些欧洲国家的惯用手法:国内强硬言辞,国际上却寻求合作,试图两头讨好。
然而,这种做法不仅不诚恳,而且不明智。将复杂的贸易问题简单粗暴地贴上“垃圾”的标签,不仅歪曲了中国商品的真实面貌,更是在否定中欧多年来的合作成果。这样的言辞既不符合事实,也严重损害了双方的信任基础。
很多人认为,征税和设限就能遏制中国电商的脚步。但事实远比想象复杂。看看欧洲普通消费者会面临什么后果:过去他们可以在网上购买便宜的衣服、小家电、日用品,但一旦这些商品被征税,价格自然会上涨。对许多依赖网购来节省开支的家庭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而价格上涨的直接后果就是消费意愿下降,这对于本就面临经济困境的欧洲各国而言,是最不愿看到的局面。
再来看欧盟本地企业,短期内可能会觉得少了外来竞争的压力,然而从长远来看,这反而可能让他们失去危机感。如果企业仅仅依靠政策保护,而不是依靠产品质量和服务来赢得市场,那么迟早会被淘汰。没有竞争,便没有创新,这几乎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从国际形象的角度来看,欧盟一直自诩为自由贸易的支持者,但如今却采取了选择性的保护主义政策。一方面在多边场合谈论“开放市场”,另一方面却实施关税和打标签,这种前后不一的做法,容易让人质疑欧盟的公信力。
对于中国而言,当然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尤其是一些依赖低价出口的中小企业,短期内可能面临订单减少和利润下降的局面。但中国的电商企业也并非坐以待毙。近年来,中国电商已开始扩展全球市场,不再单纯依赖欧美市场,东南亚、中东、拉美等地逐渐成为新的增长点。加上国内政策的支持、海外仓的建设以及品牌升级,许多中国企业已经为全球扩展做好了准备。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制造的整体水平也在不断提升,早已不再只是“便宜货”的代名词,越来越多的中高端产品逐渐走向国际市场。从手机、家电到新能源汽车,中国品牌的国际影响力悄然增加。因此,将中国商品一概而论为“垃圾”显然是一种非常短视的做法。
从全球视角来看,欧盟此举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其他国家看到欧盟采取这样的措施,也可能会效仿。最终,这种做法将导致全球贸易壁垒的增加,市场空间的缩小,伤害的将不仅仅是某个国家,而是整个世界经济的复苏进程。
德国副总理这番言论,表面上看是“说硬话”,实际上背后则是“无奈之举”。由于国内经济疲软、产业转型困难、选民压力山大,德国政客试图通过攻击中国来转移民众的注意力。这种短期的政治效果可能有所显现,但从长远来看,损害的是自己,也损害了国际合作的机会。
中国的态度十分明确: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进行平等对话,而采取“做小动作”只会加深误解,将双边合作视为政治秀的舞台,不仅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反而可能错失重要的合作机会。
欧洲若真想提升竞争力,关键不在于设墙、加税,而是要提升自己的产品吸引力,完善产业链和优化营商环境。靠封锁他国来保护自己,只会让自己越来越落后。真正的强者,是能够坐下来谈判、解决分歧,而不是依靠讽刺和壁垒掩盖自身的困境。在全球化的今天,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是否能够放下偏见,回归合作轨道,不仅是德国与中国之间的选择,更是全球经济未来的重要关口。
上一篇:都想去香港I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