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一半导体(苏州)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强一股份)科创板IPO申请于2025年11月12日过会,目前已处于证监会注册环节,保荐机构为:中信建投证券,保荐人代表为:郭家兴、张宇辰。
强一股份凭技术突破和国产替代机遇实现了亮眼的业绩增长,但这背后却是突出的关联交易。公司超八成收入依赖关联方B公司,构成重大依赖,且对B公司的销售毛利率高于其他客户;公司综合毛利率由2021年的35.92%翻倍增长至2025年上半年的68.99%,显著高于同业可比公司。
更值得关注的是,实控人周明控制的“兄弟公司”南通圆周率,成立次年就跻身公司第一大供应商;公司还曾以低价将部分业务转让给该公司,后经追溯评估,转让资产差价近7倍。而南通圆周率实则成了强一股份的“亏损接盘侠”,已累计亏损超1.5亿元,这一系列操作的商业逻辑耐人寻味。
招股书显示,强一股份专注半导体晶圆测试探针卡,拥有自主MEMS探针量产技术,打破境外厂商垄断。受益于半导体行业国产替代浪潮,公司近年来业绩呈现爆发式增长。
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从2.54亿元增长至6.41亿元;归母净利润从1562万元飙升至2.33亿元,其中2024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幅高达1149.33%。
然而,这一业绩逆袭背后,是对“神秘”关联方B公司的重大依赖。
根据强一股份披露的各期前五大客户名单,B公司均位列第一大客户:2022-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强一股份对B公司及配套测试厂的收入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高达50.29%、67.47%、81.84%、82.83%,三年半时间里依赖度提升超32个百分点。
值得关注的是,强一股份的高毛利同样源于B公司。报告期内,其对B公司的销售毛利率分别为49.90%、51.66%、58.19%、61.62%,而对其他客户的毛利率仅为35.45%,2024年更是降至22.32%。
同期,行业平均毛利率从50.78%降至46.17%,同行企业FormFactor(FORM.O)毛利率仅为37.44%。而强一股份的综合毛利率却从2021年的35.92%一路攀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68.99%,走势与同业公司背离。
不过,强一股份在招股书中始终未披露B公司的具体情况,仅说明B公司是全球知名芯片设计企业,行业地位突出,芯片系列丰富且出货量大;同时因芯片设计能力较强,其采购的中高端探针卡较多,且探针卡平均探针数量更多,使得产品技术附加值、单价及毛利率均相对较高。目前,强一股份已基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将B公司认定为关联方。
强一股份强调,与B公司的关联交易价格公允合理,采购履行了竞争性谈判程序,销售价格与其他供应商、同行业公司处于同一水平,不存在利润输送情形。
但即便如此,强一股份也坦言:目前占B公司探针卡采购份额已相对较高,未来进一步大幅增长的空间有限,来自B公司的收入很可能无法持续保持快速增长。
实控人左手倒右手“转嫁”亏损资产,兄弟公司成立次年即成第一大供应商
除关联销售外,强一股份在采购端也存在显著的关联交易问题。据披露,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为周明,其与一致行动人徐剑、刘明星、王强合计控制公司50.05%的股份。
截至强一股份递交招股书前,周明持有“南通圆周率”35.24%的股份。该公司成立于2021年4月,主营半导体测试板的生产和销售,在成立仅一年后便一跃成为强一股份的第一大供应商。招股书显示,2022年强一股份向南通圆周率的采购金额占采购总额的20.33%;即便2023-2024年占比降至13.03%、7.67%,南通圆周率仍稳居公司前五大供应商之列。这种销售和采购两端同时存在大规模关联交易的情况,引发了市场对其业务独立性和交易公允性的质疑。
强一股份在招股书中称,在供应链安全性日益迫切的背景下,为及时有效实现客户交付,公司向南通圆周率采购PCB具备合理的商业逻辑和必要性。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采购更像是对实控人旗下资产的“扶持”——南通圆周率成立后迅速获得强一股份的大额订单,而其自身经营却持续恶化,形成鲜明反差。
据问询回披露复,强一股份于2022年和2023年将“功能板、芯片测试板业务转至南通圆周率”以294.85万元的“账面价值”低价转让给南通圆周率。此次转移不仅包括业务线,还包括27名曾任职于强一股份的员工,包括董事、总经理何静安等。
通过将这部分业务及相关人员完整转移至实控人控制下的南通圆周率,强一股份得以在合并报表范围外“甩掉”潜在亏损资产,快速优化自身财务数据。
直到上交所提出监管问询,经追溯评估才显示,这部分被低价转让的资产实际价值高达2140万元,与转让价格的差额接近7倍。
而从资金流向来看,强一股份通过低价转让资产减少了自身亏损压力,南通圆周率则通过承接该业务获得了强一股份的持续采购订单,形成“转让-采购-补贴”的闭环,进一步凸显了“左手倒右手”的交易本质。
尽管强一股份多次在问询回复中声称对南通圆周率的采购价格公允、合理且必要,但实际情况却令人怀疑。
结合南通圆周率的经营情况来看,与强一股份亮眼的业绩形成鲜明对比:自成立以来,南通圆周率便陷入持续亏损,2022年净利润为-5031.22万元,2023年进一步恶化至-7658.38万元,2024年亏损额收窄至-3479.20万元,累计亏损额已超过1.5亿元。若将南通圆周率的业绩并入强一股份,公司2022年、2023年的净利润将从账面盈利1562万元、1866万元,瞬间变为亏损3214万元和5677万元。
那么,2022年,南通圆周率在整体毛利率为-18.53%的情况下,作为强一股份的第一大供应商,可能是在亏本向其销售产品;2023年-2024年及2025年1-6月,尽管南通圆周率毛利率转为正值,但仍未摆脱亏损困境,期间是否仍在以低于合理成本的价格向强一股份供货?这场“左手倒右手”的关联操作背后,商业逻辑有待进一步厘清。
15亿募资扩产“豪赌”:现有销量不足千张,存货跌价超24%
据披露招股书,强一股份本次IPO拟募资15亿元,其中12亿元投向“南通探针卡研发及生产项目”,计划新增2DMEMS探针1500万支、2.5DMEMS探针1500万支、薄膜探针卡5000张的产能。
但从现有销售数据来看,公司的产能消化能力面临较大压力: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强一股份2D/2.5DMEMS探针卡的销售数量仅为393张、541张、803张、388张,现有销量尚且无法完全消化当前产能,新增的巨额产能如何承接仍有待考察。
与大幅扩产计划形成对比的是,报告期内公司存货压力持续加剧,跌价风险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招股书显示,强一股份各期末存货账面余额呈逐年增长趋势:2022年末为4151.90万元,2023年末增至8310.41万元,2024年末进一步升至9322.23万元,截至2025年上半年已达11171.52万元。
更严峻的是存货跌价问题。报告期各期末,公司存货跌价准备分别为489.21万元、1063.16万元、2007.88万元和2720.56万元,不仅金额持续扩大,占存货账面余额的比例也从2022年的11.78%攀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24.35%,显著高于可比公司约10%的平均水平。
对此,强一股份也在招股书中提示了“募集资金投资项目产能消化风险”,承认若未来市场需求和客户订单不及预期,新增产能无法消化,将导致项目预期收益落空,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EBD
声明:本文根据企业招股书、定期报告、媒体公开报道等公开资料撰写,相关论断仅为个人观点。如有错误及侵权内容,可后台给小秘书留言,我们将酌情修改及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