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正义再次清仓英伟达:58亿美元筹码押向OpenAI,AI泡沫拉响最高警报
就在英伟达市值冲破5万亿美元、被捧为“AI黄金铲子”的巅峰时刻,它的老朋友孙正义却突然抛售全部股份,套现58亿美元头也不回地走了。 这已是软银第二次清仓英伟达,上一次是2019年,之后英伟达股价暴涨超1200%,软银错失了2500亿美元收益,孙正义曾当众捶胸顿足“后悔不已”。 这次,他选择在AI狂欢的最高点转身,把筹码推向另一个方向:OpenAI。
一场41天的美国政治瘫痪,让AI泡沫找到了裂缝
美国政府在10月1日因两党预算斗争陷入停摆时,谁也没想到这场僵局会持续41天,创下历史纪录。 80万联邦雇员被迫无薪工作,机场调度延误、食品安检缩水、医疗补贴停发,连美军都不得不挪用科研经费发工资。 国会预算办公室估算,这场停摆导致70亿至14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且无法挽回。
由于政府停摆,美国连续一个月未发布官方经济数据。 市场像在黑暗中摸索,投资者只能依赖零散的私人调查猜测通胀和就业走势。 这种不确定性让本就高估值的科技股成为惊弓之鸟。 11月9日,参议院终于通过临时拨款法案,这份“混合拨款”只是把矛盾推迟到12月,届时两党将围绕医保补贴再次决战。
政府刚宣布重启,软银就抛出了那颗炸弹:10月已清仓英伟达3210万股。
软银的撤退:不只是套现,更是战略转移
软银抛售英伟达的时机堪称精准。 10月,英伟达市值刚突破5万亿美元,股价站上199美元高位。 58.3亿美元现金到手的同时,软银还在6月至9月抛售了91.7亿美元的T-Mobile股份。 这些钱几乎全部流向同一个地方:OpenAI。
根据软银11日发布的财报,其愿景基金二期将向OpenAI追加225亿美元投资,加上3月已承诺的400亿美元,软银对OpenAI的押注累计高达625亿美元。 软银CFO后藤芳光在电话会上直言:“出售英伟达是为了将资金用于我们的融资。 ”被问及是否处于AI泡沫中,他回答:“我无法判断。 ”
这并非软银首次“错过”英伟达。 2017年,软银以40亿美元购入英伟达4.9%的股份,但2019年以70亿美元清仓,错失此后股价飙升的超级红利。 去年起软银重新建仓,至今年3月持股价值约30亿美元,而本次清仓获利近一倍。 但分析师认为,这次抛售并非看空英伟达,而是资金调配需要。 New Street Research指出,软银本季度需305亿美元用于投资,包括OpenAI的225亿美元和芯片公司Ampere的65亿美元。
AI泡沫的裂缝正在蔓延
软银的撤退触动了市场最敏感的神经。 11月11日,英伟达股价应声下跌近3%,AI云服务商CoreWeave因合同延期下调营收预期,股价暴跌7%。 更早之前,“大空头”迈克尔·伯里已斥资11亿美元做空英伟达和帕兰提尔,摩根士丹利与高盛CEO也相继警告股市回调风险。
泡沫迹象早已浮现。 OpenAI年化营收约120亿美元,亏损却高达80亿美元;麦肯锡报告显示,近80%使用AI的企业称其未能提升利润。 但科技公司仍在疯狂投入:Meta、微软等巨头发行债券融资建设数据中心,其债券与美国国债的利差已升至0.78个百分点,创今年4月以来新高,反映出市场对AI烧钱模式的担忧。
更令人不安的是金融操作的风险转移。 据《大西洋月刊》分析,科技公司正将数据中心租赁协议打包成证券出售,类似2008年次贷危机中的MBS。 例如Meta委托私募股权公司建造数据中心,再长期租赁,私募股权公司将租金收益权包装成债券卖给养老基金或保险公司。 但问题在于,数据中心芯片可能3年内过时,债券期限长达数十年,一旦AI商业化不及预期,租金违约将引发连锁崩盘。
谁在制造“AI次贷危机”?
当前AI热潮与2008年次贷危机的逻辑高度相似:巨额资本涌入缺乏短期回报的领域,风险被金融工具隐藏并转移。 英伟达、OpenAI、甲骨文等巨头甚至形成闭环:OpenAI向甲骨文支付3000亿美元算力费用,甲骨文向英伟达购买芯片,英伟达又向OpenAI投资1000亿美元。 这种“资金空转”依赖市场对AI的无限乐观预期。
危险信号已从顶层投资者蔓延至普通民众。 美国市值前五大公司占标普500总市值的30%,集中度达半个世纪最高;AI股票估值已达到2000年互联网泡沫极值。 宏观层面,美国政府停摆暴露的政治分裂,以及美联储因缺乏数据而政策犹豫,进一步放大了系统性风险。
软银的抛售或许只是第一个倒下的多米诺骨牌。 随着12月美国两党预算谈判重启,以及更多AI公司面临债务到期却融资困难的窘境,这场由资本狂欢堆起的泡沫,正迎来最现实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