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来源: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雪球。2025年10月16日,雪球出品的投资类专业栏目《方略》第三季第一期节目,雪球创始人方三文对话段永平。
高级笔记达人丨 天朗明月
责编 | 柒排版| 沐言
第 9270 篇深度好文:7317字 | 17 分钟阅读
商业思维
笔记君说:
最近很多人抱怨,投资像赌博,创业像踩坑。为什么明明很努力,结果却总不尽人意?
或许,我们缺的不是拼命,而是最底层的决策智慧。
段永平,这位鲜少露面的传奇投资人,用一场“退休”二十多年后的罕见公开对话揭晓了答案:成功的关键,恰恰在于“不做什么”。
这场长达数小时的谈话,从他的人生经历,到企业文化,从投资逻辑到对子女教育的看法,几乎是一次关于投资生活的完整复盘。
今天,让我们透过他30年的实战复盘,再次咀嚼一以贯之的思考方式:“买股票就是买公司”,但就像他访谈中所言“能真懂这句话的人,可能不到1%”。
内容有所删减,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一、个人成长
做对的事,比把事情做对更重要
1.童年安全感:父母信任是理性的基石
我出生在南昌,6岁左右跟父母下放到江西安福县,有哥哥和妹妹,我觉得父母对我们都挺好,不像现在很多父母对孩子就很卷,逼小孩这个那个。
首先,父母要充分信任
那时候我爸妈好像不太怎么管我,没有太多的要求,所以我觉得比较有安全感,我从小就习惯自己做决策,这可能与我的父母有很大关系。
我父母就充分信任我们,现在我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也不再要求我的小孩。
其次,设定边界,增加安全感
什么是边界?
边界即告诉他什么东西不能做,我认为这很重要。
对于孩子而言,给他们安全感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安全感,人就很难理性。父母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给孩子增加安全感。
相反,降低安全感的事情不应该做,比如打孩子、呵斥孩子。如果你不打,他就不听话,那需要寻找其他解决办法。
我觉得孩子不需要靠打,打出来的孩子可能更孝顺,那是吓的,养成习惯了,但是对他一辈子的发展其实是不好的,他会不开心。
有些家长并不在乎孩子开不开心,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我认为爱孩子的人不应该这样。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溺爱孩子,没有原则,他们需要什么就给什么。
2.职业选择:远离“不舒服”的环境
研究生毕业后,我就南下广东了,当时我可以留在北京,有两个单位要招我。后来刚好碰见一个广东的企业在中关村招人,我就去了。
当时南下广东的决定其实是因为走投无路,没有别的路可以选择。那时候还年轻,试一试总是好的。
我有一个习惯,如果遇到不合适的东西,就要赶紧离开。
北京对我来讲不合适,我待着不舒服,广东怎么样我并不知道,但我待在一个不想待的地方,这不合理,所以我就要离开。
我还曾经考虑过去海南,但了解海南后,觉得不如去广东。
所以,我想如果你的决策是基于很长远的发展和未来到底想怎么样,那你犯错误的概率就会低一些。
3.学习能力:大学教给我的是“不怕未知”
我认为大学里最主要的是学习方法,建立信心,遇到不懂的东西时可以学会。这样对未来的恐惧会减少,不至于害怕。
我见到很多人使用智能手机有时候打个字都不会,我认为很奇怪。我以前也不会打字,学一下很快就学会了,自己也养成了学习的习惯。
所以,我觉得学到的具体知识并不重要,关键在于方法和态度,方法和学会东西的信心很重要。
遇到问题时首先不是感到害怕,而是想要去学习。我们很多人对不会的东西是感到恐惧的,其实学习跟年龄无关。
4.不为清单:做对的事情
我在大三时无意中看到德鲁克的一句话,叫“做对的事情和把事情做对”,这对我触动很大。
它一下就把“是非”给拿出来了,凡事只要花五秒钟,想一下这个事情,一辈子会省好多事。
比如,我们公司要讨论一个业务有没有钱挣,会有一句话叫“这是不是件对的事情”,如果感觉是不对的事情,很容易就停止,但如果只是考虑有没有钱挣,就会发现很复杂。
很多事情你事先并不知道,但是有些不对的事情,你可能很早的时候是会知道的;
当然有些事情你是事后才知道,也没有关系,以后不做就行了,比如,“不为清单”。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不做代工,这个就在“不为清单”里。
有一次跟郭台铭聊天,我说我们有个不为清单,他让我举个例子,我说,我们不做代工。
他问“什么意思”,我说“我要做代工,打不过你对不对?”他表示认同。
我接着说,但是我们做品牌做得很好,企业也不比你们做得小,不是说代工不行,只是代工对我们来讲是不合适的,所以我们就停止。
所以,后来,任何人来找我们做代工的生意,我们就很简单——不做。
这就是“不为清单”,就是“做对的事情”。
二、企业经营
文化决定组织能走多远
1.机制信任:小霸王的教训
小霸王最早开始做的时候说我们是有股份的。最早大老板说三七开,后来改二八,再后来说一九。
当时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刮那个瓶盖“谢谢惠顾”,当你刮出第一个“谢”了,你还要继续刮完它吗?
如果你刮出一个字,那么肯定不会再往下刮。我就是刮到那个字后,觉得肯定不能再待下去了。
要知道我招人,我跟弟兄们都是有承诺的,最后我发现没办法兑现这个承诺。所以就决定不干了。
我离开的时候是30年前,离开小霸王后在东莞创办了步步高。
我们一开始就没有问题,大家合作得非常愉快,说什么就是什么,大家彼此都很放心,有很高的信任。
2.本分文化:步步高的成功
在创办步步高的时候,我们就很注重本分文化。
当时步步高的企业文化是本分、诚信和用户导向,我们的愿景是更健康、更长久,不健康不长久的事不做。
事实上,企业文化跟创始人有很大关系,你需要找到那些认同你的文化的人。
我们的企业文化是大家都认同这个文化,然后才在一起待了下来,不认同的人慢慢会被淘汰掉,会自己离开。
我们的很多文化也是在成长的过程当中不停进化,包括“不为清单”也是通过血的教训后一条一条加上去的。
并不是说从一开始写了一张和企业文化有关的纸,照本宣科,让大家一点一点执行下去。
在企业文化中,“做对的事情”意味着要找对的人。
具体而言,找对人分两种:
一种是不对的人,你会慢慢淘汰;
另一种是善恶都有,一旦他认同了你的文化之后,便会慢慢跟着你走。
我们常说,公司里存在两种人:
一种是“同道中人”,另一种是“同行中人”,即便对某些事情搞不清楚,但只要是你让我这样做,我就这样做。
尽管这些人有时候会不小心出点娄子,但他也能够回来。
3.危机转型:从功能机到智能机的生死考验
对步步高系来说,其经历了一次巨大的转变:从最初的电子产品,转型为功能机,再进一步转为智能手机。最初我是不赞成这个决策的,但后来又变成了做。
首先,作为CEO,他们的决策并不受我的赞成与否影响。
当时我之所以反对,是因为我们在电话机领域仅用一两年时间便做到了全国第一。
然而,随着市场前景的逐渐黯淡,手机时代的到来,我那时认为我们难以与松下、索尼、摩托罗拉等巨头竞争。
但他说,阿段不是的,手机其实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产品。我原本认为它会跟家电一样,别人规模比我们大,我们很难打得过别人。
然而,他最终说服了我:若手机确实如此个性化,我们便有机会通过差异化竞争,在某些方面做得比对手更好,再加上我们在企业管理方面已经有了多年经验。
我们公司的规矩就是这样,不管我反不反对,CEO做的决定就是他们做的决定,结果也是他们自己来承受。
其次,从功能机向智能机的转型,实际上并不是什么决定,而是被销量下滑趋势所逼。
当时功能机滞销,我们几乎陷入绝境。尽管我们在功能机领域已做得非常好了,但智能机的迅猛崛起瞬间占据了市场。
我那时候还专门回去过,因为我们存了很多物料,当时的现金消耗得非常快,我记得账面有七、八十亿的现金,看着往下掉,掉到最后几乎见底,然后才逐渐回升。
这得益于智能机的快速推出,经过一两代产品的迭代,我们终于渡过难关。
我们过去的经验曲线显示市场变化应是渐进的,实际上我们早已着手开发智能机,也清楚市场趋势,但仍大量下单生产功能机,以为会有一个过渡期,没想到它一瞬间就过去了
新技术推动的新产品,它的普及速度比想象中快,如同现在的AI一样。我们曾经的电子词典、复读机、学习机等产品,几乎都被手机所取代。
4.授权逻辑:为什么我早就不当CEO了?
事实上,我很早在公司就不是老板了,甚至当CEO时候就不太管,我都是授权给沈炜等人,都是让他们做决定。
当时在公司,我只是作为一个顾问的角色,所以后来他们接过去也是很顺,放权是要很长时间的。
我在很早的时候就让合作伙伴自己去决策,这不是我的责任,然后我也很早退出了,公司的决策跟我有什么关系,我不是什么常见的企业家,我并不关心别人想干什么,我想打球。
第一,我觉得他们干得比我好。
他们的动力比我要强,我觉得我该干的事我都干过,我为什么要待在那个位置?
第二,我很信任他们。我觉得这点很重要。
第三,我也不怕他们犯错误。
所以,当我认为可以离开的时候就会离开。
当然,不是很多人可以做到这一点。难在哪里?难在他不想,他要想的话总是能找到办法。
这个其实无可非议,我不觉得这个东西有什么好讨论的,有些人他喜欢做这件事情,我喜欢让弟兄们做,我觉得其实就是一个选择。
三、投资逻辑
看懂公司,而不是看懂K线
1.核心原则:买股票就是买公司
我退休后搬到加州生活,心想不可能天天24小时打球,也不会找份工作。所以后来就想着,投资好像跟生意有关,跟企业有关系。
于是我就研究研究,也买了很多书,包括看图看线,看不懂。那有很多人说,我这一工科出来的人,怎么这图就看不懂?
他们能得出这样的结论、那样的结论,直到后来我看到老巴(股神巴菲特)“买股票就是买公司”这一句话,突然就明白了,这句话就够了。
因为剩下的就是你怎么看公司,那不是老巴能够教的,你不懂企业,跟你讲多少理论也是白讲。
我觉得懂生意很重要,不懂生意投资是很难做的。
我的投资理念是“买股票就是买公司”。后面还有一句话,你要看懂公司,这个很难。
投资,1%的人真懂,99%的人误解。
为什么说投资很简单,但是不容易?
说简单,就是你一定要看公司,你一定要看懂生意,你也要看懂未来的现金流;说难,是难在你很难做到这一点,大部分公司都不容易看懂。
我看在雪球上那些球友们,能有1%的人真懂这句话就了不起,做到就更难。
当你懂了以后,你就不会受市场影响,如果你还天天看市场、天天看动态、天天看过去怎么样……哪怕是很大V的人,我也看见一天到晚在讲市场怎么样,他就是不懂。
你看我什么时候讲市场,什么时候说“今天要涨了”“明天要掉了”。
但不懂不等于不挣钱。
投资这个东西很有意思,你闭着眼睛买一只股票拿着,你100个人里头,其实有50个人可以挣钱,那这50个人就可以出来讲。但是你要让他重复,他就没有那么容易。
我可以教大家一个赚钱的办法,你就买标普500指数,你最后总是赚钱,但是这不等于你就懂了,但你要是真的这样做,其实也表示你是懂了。
2.实战案例:网易、苹果、茅台的共通点
搞懂公司还是很难,怎么样确定自己搞懂了一个公司?我举三个例子说明:
① 投资网易:保持理性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对网易的判断,有两个部分:
第一,首先,我对游戏商业有一个判断,认为它能够赚钱。
我作为游戏出身,对游戏非常了解。我与他们的游戏团队交谈,他们是一群热爱游戏的人,非常认真。
第二,对定价的判断。
比如股价可能低于持有的净现金,大家都是恐慌性的,觉得他们要完蛋了,我觉得他们大概率是有机会挣钱,刚好我账上有现金,就满仓买了网易,6个月涨了20倍。
我记得老巴提到过安全边际概念,它指的是你对公司有多懂。这是我的理解,不是说有多便宜。
便宜的东西可以更便宜。
你说我看懂了吗,我要看懂了,我哪怕晚一点,我也会多买,我就应该把整个网易买下来不卖。
当时我就是觉得他们是有机会赚钱,但是并不知道它能赚多少,所以我后来也是卖掉的,所以我其实也没有那么懂。
所以懂这个东西,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是我大致觉得他们是能挣钱的,而且投资风险不会特别高。
保持理性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所以,懂和不懂,其实它处于一个灰色的区域,不是那么清晰的一个标准。
② 投资苹果:不能为用户提供足够价值的产品不碰
2015年前苹果是一家卖硬件的公司,我是2011年买的,当时的商业模式已经很清晰,利润一半是硬件,一半是软件。
我当时能得出判断是因为我这个行当里。严格说,那都不叫判断,那是一个看得见的东西,我们自己就在做这个生意。
我觉得他们的企业文化——用户导向,做得很好。他们不是很生意导向的公司,非常在乎把产品做好、用户体验以及如何改善,并且想得很长远。
所以,给用户提供不了价值的东西,或者提供不了足够价值的产品,再热门他们也不会做。
比如,苹果要做大屏手机。
我们之前曾有过争论,你问我苹果是否会推出大屏手机,我坚信他们一定会。然而,我们等了三年才见到大屏苹果手机的出现。
那我为何如此确信他们会推出大屏呢?因为我们身处这个行业,早已推出了大屏产品。
因此,我深知用户对大屏的需求是必然的,只是没想到苹果会拖延三年之久。
我认为他们在这件事上犯了错误,蒂姆·库克在此问题上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他的做法有些类似中村。
乔布斯曾宣称他们的产品是最好的,因此他们对大屏不屑一顾。实际上,他们早已在研究大屏,研究室里各种大屏样机应有尽有,但他们迟迟未推出。
或许是因为他们认为性能还不够完善,或其他原因,我也不得而知,但最终他们还是推出了大屏手机。
比如,苹果要做iTV。
早年他们宣称要推出iTV,即电视机。我记得打球时,有人信誓旦旦地告诉我,他们一定会做,甚至样品都已见过。
我却断言他们不会推出,他们问我为何如此肯定,我反问他们能做什么?
我同样的话也跟我公司的人讲过,因为我们也在做电视。
后来他们果然取消了该项目,刘作虎接手后再次尝试,最终还是放弃。我问他为何如此,我早说过我们为何不做电视,他却偏要再试一次。
陈明永也让他尝试,就像当年我让陈明永试一样。试完他发现确实不行,因为这个产品无法提供足够的价值。
再比如,苹果造车。
十几年前,到处传言苹果要推出苹果电动车,我坚信他们不会涉足这一领域。
许多人认为不可能,说他们已经在研发,我却认为他们做不出来,问题不在于技术,而是他们究竟能做什么。
那么大一辆车,苹果能提供的价值有限,定价如何?是否有足够的差异化?这是我对苹果比一般人更了解的地方。
如果真有苹果车问世,我会很高兴,很想看看他们能做出什么,但我仍认为他们做不出来。
直到最近,我在纽约碰到一位苹果店老板,他告诉我,他们的店停业三年,改了一次,是为了准备卖苹果车,后来又改回原样。
我说原来你们早就知道不会卖苹果车,他们至少提前一两年就知道这件事,但苹果并未正式宣布。
听他这么说,我才意识到他们确实曾尝试过苹果车,这超出了我的想象,我以为他们仅停留在研究阶段。
你看,果然如我所言,这正是苹果的文化。当他们发现产品无法为用户带来足够价值时,便不会触碰,不会单纯为了生意而去做。
这是我的理解,我认为这家公司的文化非常优秀,最重要的是,他们最终会回归正道,有一个北斗星在指引着他们,明确自己该做什么。不是为了生意,仅讨论生意很容易犯错误。
此外,还有就是你有没有“不为清单”。我们三十年下来,犯的错误就是比其他人少。
我在雪球上写了一条:
人们关心的是我们做过什么,其实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我们不做的那些事情。
因为我们知道这个事对我们不合适,就不做了,不做不就少犯很多错误吗,做对的事情的概率就大了。
要知道,这些小小的一点点的差别,可能三十年就是很大的差别。
③ 投资茅台:消费者对产品认可能增加投资确定性
我经常说白酒分两种,即茅台和其他。意思是跟一个不喜欢、不喝茅台的人没办法讲这个口味和习惯。
喜欢喝茅台的人,他们一直在喝,只要他们能喝,喝得起,有条件喝,就这么简单。
茅台的核心在于独特的口味和目标消费者对这个独特口味的认同。
我觉得这源于茅台对最基本的品质标准严格要求,坚持得很严,所以我还是可以蛮放心的。
茅台是国营企业,国营企业有国营企业的好处。我在国营企业待过,这些规矩不太有人敢改,太多的人盯着。
所以,我觉得茅台是可以走很远。
3.警惕误区与拥抱变化:从通用电气到AI时代的思考
① 警惕误区:为什么说通用电气是错误?
我在2008年的时候买过通用电气,之后对它的看法发生变化:以前是在企业文化上,现在是商业模式也一直没看懂。
以前通用电气的企业文化我很喜欢:这个时代在变,唯一不变的是诚信。他们特别强调诚信,但后来去看他们主页,发现找不到这句话了。
我从找不到那句话开始就决定卖了,我觉得他们会不再强调诚信这件事,再加上商业模式我确实看不懂,买卖了太多公司。
最早的是因为受杰克·韦尔奇的影响,觉得这家公司好神奇,后来发现其实也没有谁是神奇的。
还好当时卖了,我卖的时候是4000多亿的市值,现在可能都看不到了,当然,这单交易我也是挣了钱的。
事实上,有时候犯错误也会挣钱。
但我觉得那是个错误,回到今天我也不会买,因为它不符合我后来定下的“不为清单”,即不符合企业文化和商业模式两个过滤器。
② AI时代的思考:对炒股有影响,对投资没影响
AI是工业革命,但泡沫总会伴随而来。
泡沫的特征是每个人都跟着一起涨,凡事只要一说AI,大家冲进去买。这其中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AI简单讲就是计算机应用,但它实现了百倍、万倍的量级跃升。这种跨越式的进步,确实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
我记得计算机中有算法,需要节省空间。然而当存储器起来后,空间变得不那么重要。
DeepSeek的算法创新,进一步降低了成本,但这并未减少对算力的需求,反而激发了更多的算力需求。
现在用AI的人越来越多,但英伟达等企业的市场并不会因此卖不动,所以,AI确是引发巨大变革的力量。但是到底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我其实也没有完全搞懂。
不过,对于投资这件事,AI还是无法取代的。
首先,AI对炒股票的人会很危险。
因为你炒不过梁文锋了,普通投资者易成“韭菜”。依赖图表和线条炒股的人,更是难以幸免,就是铁铁的韭菜。
其次,AI对投资没有影响。
它不影响我做的决策。因为买公司这句话很少有人懂,真正的公司的买家只有一个人,就是公司本身,它是靠盈利最终实现自我回购。
当然,如果想通过看图、看线做日内交易,大概率你会比以前更难赚到钱。因为量化基金会凭借AI高速运算和人工干预,所以你就更打不过它们。
因此,我觉得小散户要想靠短线赚点钱,大概率来说,会发现很难成功。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