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下跌,利率差异,数百万购房者突然发现自己的房贷利率比现在新购房者还要高,房屋的市场价甚至低于银行剩余房贷,这一反常的“房贷倒挂”现象正引发一场前所未有的还贷危机。
“我5.88%的利率买的房,现在听说首套房利率只要3.5%左右,这差距太大了!”北京朝阳区的李女士在2021年房价高点时购买的房产,她的遭遇并非个例。
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2年期间购房的群体,普遍面临着5.5%以上的贷款利率,而当前多个城市的首套房贷款利率已降至3.5%左右。
房贷倒挂现象让在高位买房的业主陷入焦虑。社交媒体上,“高位接盘者何去何从”的话题阅读量已突破2亿。
在上海浦东新区,软件工程师张先生展示了他的房贷合同:2021年10月签约,贷款金额280万元,利率5.65%。
“当时觉得利率还能接受,毕竟大家都这个水平。”张先生苦笑,“现在同样的房子,新房贷款利率只有3.8%,我每月要比现在买房的人多还近3000元。”
张先生的情况代表了大多数“高位接盘者”的困境:不仅买在了房价高点,还贷在了利率高点。
更严峻的是,随着房价下跌,许多人的房子甚至成了“负资产”——房屋市价已低于剩余房贷总额。
杨清的小两居位于一线城市的核心区,2019年底购入,目前房贷尾款本金还剩230多万元。中介告诉她,房子的成交价预计在220万元左右,想要卖掉房子,还需要补上十几万元。
以贷款100万元、30年期限计算,利率差2%意味着总利息支出要多出近50万元。
深圳一位90后业主小曾2020年高位买的学位房,当时总价600多万,首付200万后贷款400万,算上利息总房贷超650万。可现在这套房市价只剩360万。
还有业主陈陈2019年为了孩子上学买的235万房子,贷款总额346万,如今还贷6年,本金才还了18.9万,剩余本金143.6万。
可现在同小区同户型已经有人116万“大甩卖”,他放盘155万都没人问津,即便卖掉还得倒贴税费。
这种情况在部分二手房小区确实存在。根据中指研究院10月发布的百城房价报告,全国100个城市二手住宅均价同比下跌7.6%,深圳等重点城市部分学区房价格较峰值跌超30%。
面对房贷倒挂的压力,正常业主极少选择断供。
华商律师任国强表示,他经手的案例里,断供主要分两种,良性的是收入暴跌导致“想还没能力”,恶意的是“职业背债人”通过“高评高贷”套取资金,本来就没打算还。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李宇嘉也指出,只要没搞高评高贷、没加过高杠杆,就算出现倒挂也不会断供。
那些风险高的,大多是投资多套、资金来源不稳定的情况。
断供的后果是毁灭性的:列入失信黑名单,影响高铁飞机出行、子女就读;银行法拍价通常低于市价15?0%;不足部分银行仍会追偿。
面对“负资产”困局,决策需冷峻如手术刀。
一是直接割肉离场,及时止损。以市场价出售房产,不足部分需自筹资金补足。这样可以彻底斩断债务链条,避免月供压力持续侵蚀现金流,但代价是一次性承担巨额亏损。
二是咬牙坚持还贷,和时间赛跑。维持月供不变,等待市场回暖或通过提前还款降低本金。这样可以保住辛苦购置的资产,避免信用破产,享受潜在房价回升红利。
三是以租养贷,用空间换时间。将房屋出租,用租金覆盖部分或全部月供。这样可大幅降低现金流压力,保留资产所有权待机而沽。
四是与银行主动沟通,寻求解决方案。多家银行推出了纾困措施,如延长贷款期限、下调贷款利率,有的还能给一段时间的免息缓冲期。
银行和政策层面已经行动起来,给有困难的业主留足了缓冲空间。
多家银行推出了纾困措施,如延长贷款期限、下调贷款利率,有的还能给一段时间的免息缓冲期。
政策端也在发力托底,“十五五”规划明确提出要统筹化解房地产风险,严防系统性风险。
9月以来,各地已经出台21次税费优惠政策,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限购解绑也在兑现。
央行在《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也明确指出,对极少数银行以显著低于保本点的利率水平发放房贷的情况进行了规范,不利于可持续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房产本是承载幸福的容器,而非吞噬生活的黑洞。
当房子成了“负资产”,每一个月供日都像在向无底洞填土。但重要的是认识到,人生最大的资产,从来不是水泥盒子里的平方数,而是重新出发的自由与希望。
房价下跌当然会影响消费信心。房产是绝大多数中国家庭资产里的“压舱石”,一旦家庭财富大幅缩水,消费信心自然会受到打击。
但即便你不卖,但“纸面资产”也是资产,纸面资产值钱,你底气就足,腰杆子就硬,纸面资产跌成负数,你多花点钱就心里没底。
打破这一心理循环至关重要。
面对房贷倒挂,重要的是保持冷静,评估自己的财务状况和未来收入预期,做出理性决策。
无论是与银行协商调整还款计划,还是通过以租养贷缓解压力,或是壮士断腕及时止损,主动应对总比被动承受更有可能找到出路。
毕竟,房产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非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