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年轻人创业是一种选择,他们或者是不想打工,或者是为了自己的目标和梦想奋斗,或者就是想要找点有意思的事做。
他们就很难理解什么叫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一江春水向东流》中有句话“生活所迫,人生路窄”,任正非创业时候已经43岁了,人到中年,一开始连注册公司的资金都不足,真正是“无背景、无资本、无技术”。
我曾试想过要是自己碰到这种局面会怎么办,我大概是选择找个公司打工,慢慢积攒资金和经验,有了准备后再去考虑创业的事。
毕竟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不可能没有顾虑。
我们知道一句话:不成功则成仁。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为了目标的达成可以连命都不要了,“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史记·项羽本纪》里说,“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这是讲项羽与秦军作战时候,尽管对方人多势大,但项羽仍然有必胜的信心,为了让士兵拼命死战,他就下命令把渡河的船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砸个粉碎,意思就是大家要么打胜仗,要么就是一死而已。
所以,兵力多少未必是胜败的关键,秦军30万人,项羽20万人,但要是前者举棋不定、优柔寡断或瞻前顾后,那最后可能就是望风而逃,一败涂地。
无论一个人还是一支队伍,有没有信念非常重要,狭路相逢勇者胜,你敢于胜利才能赢得胜利。
如果说人生是一场大战,那任正非在创办华为公司的时候就可谓有必胜的信念,尽管当时他是白手起家,一无所有。
最难得是这样一股子精神信念,我看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做交换机的公司有很多啊,毕竟通讯市场很大,供不应求,它们大多是有关系有资本有人才,实力比华为要强,但最后为什么是华为取得了成功呢?
战术有千百条,头一条就是敢打,离开了敢打,其他的全是白扯。做事业就是要敢于冒险,不敢干就注定失败,都要有胆量,无论是做市场还是搞研发,不去干、不敢干的话一开始就输了。
天下事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伟大是熬出来的,成功是逼出来的。你要是不被逼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你就不知道自己有多大的潜力。
任正非在创业之前对通信产业也没有很了解,对于如何带队伍,如何做管理等也都是在实践中摸索,这就叫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如果不是冒险一搏,他恐怕也不会晓得自己究竟有多大的能耐。
走上创业之路后,任正非还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比如竞争对手的压力、IT泡沫的破裂、小灵通抉择、出海、思科官司、美国打击等等。
但从某种意义上讲,他最困难的时候还是在43岁创业之初,那时候的公司最弱小,困难最大,而后来的困难尽管看起来更可怕,可公司有队伍有资本有资源去应对了,大家可以面对困难和压力永远挑战,斗志昂扬。
这就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启示,大丈夫当死中图生,祸中求福。要知道,拂意时吞冰啮雪,才为火内栽莲。如果人生在世事事顺心如意,那此生就埋葬在鸩毒中了。
人这辈子总需要一次孤立无援、万念俱灰的时刻,你一筹莫展,你被人讥讽、无视,你不知道路该怎么走……在人生的低谷就看你的反弹力有多强。
老方说当你有过“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体验之后,什么困难也不会让你害怕,什么挫折和打击也击不垮你了,真正的本事就是在这个死中求活的过程中修炼出来的,红尘也是在最卑微时候看破的。
唯有在绝境之中,当你被逼到墙角,你才能明白你是谁,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你此生究竟要走什么样的道路。
要让打胜仗的思想成为一种信仰,如何做到呢?就是需要你济河焚舟、决一死战的时候。
你就是你,有些事天打雷劈也必须义无反顾。老方说如果是在顺境之中,你就很难有这样的认识和感受。所以,从后往前看,磨难是福不是祸。
别无选择也是一种选择,“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无论人生还是事业,都需要聚精会神,心系一处。
我们看任正非在华为强调聚焦主航道,这种专注力才是能够成就卓越的关键。
总而言之,无论现在的你遭遇了什么样的困境,我都希望你不以一时之失意,而自坠其志,人的进步往往就发生在挑战与应战的交界处,要知道,“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必胜信念的人总能化害为利,转弱为强,赢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