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大行“收编”小银行:金融风险化解进入深水区
2025年10月,农业银行对安塞农银村镇银行的收购获批,标志着国有大行对小银行的整合进入新阶段。这看似是农业银行内部的一次“父子整合”,实则是当前金融监管背景下,银行业风险化解的必然选择。 从内部重组到跨区域收编,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布局,小银行整合已进入下半场。
大行“收编”背后的监管逻辑
近年来,监管部门持续推动小银行风险化解,尤其是农商行、村镇银行等机构面临盈利能力下滑、不良率攀升的困境。以农业银行为例,短短一个月内,其在吉林地区收编了192家分支机构,工商银行更是以“蛇吞象”之势拿下资产规模超8000亿的锦州银行。 这种快速整合并非市场自发行为,而是监管层主导的“外科手术式”改革。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稳妥推进村镇银行改革重组”,国有大行作为国家金融稳定的“压舱石”,自然成为政策落地的执行者。
“烫手山芋”的博弈:大行为何不得不接?
表面上看,大行通过收编迅速扩张网点规模,但实际上面临两难:一方面,被收购的小银行往往背负不良资产,尤其是房地产相关贷款风险突出。2025年前10个月,全国超120家银行因合并解散,其中多数需由收购方消化坏账。 某地方银行高管坦言:“这就像接手一家亏损餐厅,不仅要承担债务,还得解决菜品质量问题。”另一方面,国有大行自身也面临利润增速放缓的压力。尽管六大行不良率均低于1.4%,但吸收低效资产仍会拖累盈利表现。财政部今年发行的5000亿特别国债,部分正是用于补充大行资本金,以增强其风险承接能力。
小银行的“宿命”:从抗拒到无奈接受
对于被收购方而言,整合同样充满阵痛。地方银行往往依赖区域关系网络生存,一旦并入全国性大行,原有管理团队和业务模式面临重构。吉林某农商行员工透露:“独立运营时决策灵活,现在连贷款审批都要走总行系统,效率反而下降。” 但现实是,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监管趋严,小银行单打独斗的空间已越来越小。2024年以来,多地通过“银行副行长转任副省长”的方式强化风险处置,释放出明确的政策信号——要么主动整合,要么被动出清。
行业新秩序:从“野蛮生长”到“精耕细作”
这场整合潮的深层意义在于重构银行业生态。过去中小银行依靠高息揽储、激进放贷的粗放模式难以为继,而国有大行的介入有助于建立更规范的经营标准。例如,农业银行在接收延边农商行后,立即推行统一的风控系统和产品线,将当地农户贷款不良率压降了1.2个百分点。 金融学者指出:“这类似于家电行业的品牌集中化过程,最终受益的是消费者——更低的金融风险和更稳定的服务供给。”
未来,随着六大行进一步下沉市场,银行业或将呈现“金字塔”结构:顶部是全国性大行承担系统性风险,中部是省级银行深耕区域经济,基层则由大行分支机构提供标准化服务。这种格局下,那些曾依靠政策红利生存的小银行,要么转型为特色化服务机构,要么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正如一位监管人士所言:“整合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最终目标是要让银行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