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我国的诸多电商平台中,拼多多无疑是最特殊的一个。
“砍一刀”的经营思路让人惊奇,“拼团”的购物方式让不少消费者享受到了真实的实惠。
但最让人感到诧异的,就是拼多多推出的百亿补贴,只要自己的用户参与,只要有足够的好友,就能白嫖拼多多的现金。
那拼多多的这百亿补贴到底藏着怎样的资本真相?用户拿到补贴到底是赚了还是又被割韭菜了?
被误读的“炮灰”
我国的电商时代,还是从十年前的2015年开始的,那时候的中国电商江湖基本是阿里和京东的“神仙打架”。
当时整个行业的目光都聚焦在一线城市,如何让朝阳区的用户当天收到iPhone,怎样让静安区的白领买到正版欧美护肤品,这些才是行业讨论的“正经事”。
拼多多在这时入局,就像在热闹的宴席角落摆了张小桌子,几乎没人正眼瞧它。
就算有零星报道,也大多认定它会和之前无数个小电商平台一样,在巨头的挤压下悄然消失。
但市场从来不会只围着“五环内的需求”转,一年时间,拼多多卷走1亿高频用户;两年后,它的日订单量跃居行业第二。
三年敲钟纽交所,四年市值追上超一线互联网公司,这样的速度,让当初轻视它的人不得不重新抬头。
可即便如此,五环内人群的讨论依然带着偏见,“用三次就知道它是什么平台”“就是抓了下沉市场的红利,我们才不会用”这类说法很常见。
现在回头想,这种偏见本质上是“精英视角的盲区”。
当时很多人默认“一线城市的消费习惯”就是“主流消费习惯”,却忘了中国还有近300个地级市、3000个县城、4万个乡镇。
那些被称为“下沉市场”的地方,住着数亿甚至近10亿人,他们不是没有消费需求,只是之前没人真正接住他们的需求。
拼多多的早期崛起,与其说是“抓住红利”,不如说是填补了市场的空白。
它看到了那些没被满足的需求,并用最简单的方式把商品送到了需要的人手里。
消费升级的真相
这几年总有人争论“拼多多到底是消费升级还是降级”,在我看来,答案很简单:它打破了过去对“消费升级”的刻板印象。
以前一说起消费升级,大家就想到“买更贵的牌子”“从平价到高端”,可真正的升级,不该是“能不能买得起”,而该是“有没有得选”。
2018年有篇测评很有意思,作者在拼多多买了台799元的DIY电脑,配置不算高,但四核处理器、4G内存、120G固态,够上上网、看看剧、玩斗地主。
对北上广深的白领来说,这台电脑根本入不了眼,当时一线城市早已是MacBook遍地走的年代。
可对四五线城市的中老年人来说,这台电脑是“遥不可及”的梦想照进现实:以前买台品牌台式机要三四千,去电脑城组装不仅水深,很多地方甚至没有电脑城。
拼多多用不到1000块钱,把这些“沟沟坎坎”都拉平了。
更有意思的是一二线城市用户的转变。
前几年还有“拼多多羞耻症”,买了东西不敢让人知道;现在年轻人反而会炫耀“我在拼多多买的大牌羽绒服,夏天入手才200多”。
其实大家不是变“抠门”了,是变理性了,没人会跟“确定性的低价”过不去。
以前买东西要等双十一、618凑满减、拼手速,现在拼多多把“百亿补贴”做成了日常,相当于把一年两次的大促变成了每天都有的福利。
这种“低价确定性”,降低了尝试新事物的试错成本,比如我之前纠结要不要买多功能料理锅,直到在拼多多看到价格便宜三分之一,瞬间就下了决心,就算闲置,心疼也少了很多。
现在这种“不用为了省钱绞尽脑汁”的自由,不也是一种升级吗?
拉平世界的底层逻辑
拼多多能走到今天,光靠“低价”是不够的,真正的核心是它改变了供应链的逻辑。
以前的消费升级路径,大多是“品牌化、提价”。
这种路径会让制造业陷入“马太效应”,只有能给头部品牌代工的大厂才能存活,无数中小工厂只能在夹缝里求生存。
但拼多多走了另一条路,河北沧州是全球化妆刷的重要产地,很多工厂给国际大牌代工,贴上大牌logo就能卖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价格,可工厂自己的利润却少得可怜。
拼多多出现后,这些工厂不用再依赖代工订单,直接在平台上卖“沧州化妆刷”,靠着低价和平台流量,慢慢让消费者形成了“买化妆刷认准沧州”的认知。
安徽六安的中式婚服也是如此,以前零散的小作坊只能接本地订单,借助拼多多的低价心智,这里短短五年就形成了婚服产业集群,百元出头就能买到原本要几百元的婚服。
还有内蒙古赤峰的牛肉干、丹东的鱿鱼仔、青岛平度的假睫毛……这些产业带的小商家,以前很难触达全国的消费者,拼多多帮他们打通了“生产-销售”的链路。
对消费者来说,能买到性价比更高的商品;对小厂商来说,有了稳定的出货渠道,不用再挤破头给大牌代工。
这种“双赢”,才是拼多多“拉平世界”的真正底气,它消弭的不只是“五环内和下沉市场”的消费鸿沟,还有“大厂商和小作坊”的生存鸿沟。
结语
如今拼多多十年了,从被轻视的“炮灰”到坐拥10亿用户的国民APP,它的故事里藏着一个简单的道理:市场的核心永远是“人”的需求,不是“精英眼中的需求”。
就像黄征说的,“消费升级不是让上海人去过巴黎人的生活,而是让安徽安庆的人有厨房纸用,有好水果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