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信用卡分期业务又迎来调整。
10月30日,《国际金融报》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多家银行宣布停止信用卡自由分期业务、下调信用卡分期业务的最高期数。值得关注的是,存量竞争环境下,银行信用卡业务的调整也越发精细化和有温度。
受访专家指出,银行调整信用卡分期业务是适应当下发展环境需求,是出于风险防控及消费者保护的考量。长期看,有利于推动银行信用卡业务向精耕业务质量的可持续方向不断迈进。
信用卡分期业务收窄
近日,光大银行发布公告,宣布将下线信用卡自选分期业务。公告称,因分期业务优化需要,该行将于2025年12月9日(含)对自选分期业务进行调整,对于该日期前已申请开通“自选分期”功能的卡片统一做功能关闭处理,且关闭后新入账的交易将不再进行自动分期处理。
公告同时提到,若客户对自选分期功能关闭后发生的消费交易仍有分期意向,可通过手机银行、客服热线等渠道申请办理账单分期,办理资质及息费收取标准等以分期业务办理界面展示或客服提示为准。
《国际金融报》记者注意到,在今年6月份,龙江银行就曾经宣布,为优化产品结构、提升服务质量,停止信用卡自由分期业务。记者查询发现,该行信用卡自由分期业务的期数范围为3期至24期,年化分期利率在8.88%至9.36%之间,其中3期和6期的年化利率实际高于较长期限业务。
值得关注的是,部分银行叫停了较长期数的信用卡分期业务,或是新增了更短期的分期服务。
10月21日,工商银行发布公告称,自12月5日起,停办36期(不含)以上信用卡账单分期、消费转分期业务。官网业务简介显示,该行信用卡账单分期此前最长可分期至5年(60期)。此外,今年3月份,邮储银行将信用卡账单分期新增了1、2期分期期数,现金分期新增1、9期分期期数,并将起分金额调整至500元。
为何信用卡分期业务频频迎来调整?
“一方面,过往信用卡分期业务的规则设计难以适应当下发展环境,尤其是部分长期分期业务给信用卡风险带来一定程度的压力。”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分析道,“另一方面,在金融消保理念日益深化的环境之下,取消自由分期等功能也可以助力消费者把控适度负债、防范过度消费,从源头贯彻消保理念。”
业务调整更精细化
记者梳理银行公告发现,信用卡存量竞争阶段,银行相关业务的调整更加精细化,也更有“温度”了。
今年9月,光大银行还调整了信用卡透支利率的收取标准,取消了利率下限,由“日利率万分之三点五至万分之五(年利率12.7750%—18.2500%)”调整为“日利率最高0.05%,按照单利算法近似折算年利率最高18.25%”,具体利率根据客户的资信状况、用卡情况等进行动态调整。邮储银行账单分期简介中,也明确每期只收取分期本金总额0%—1.5%的利息,近似年化利率(单利)不超过18.25%。去年11月,该行还额外增加了4天的信用卡账单分期宽限期。
“相关的调整举措可能会使银行在短期内流失部分信用卡分期业务,分期手续费的增长也可能有所放缓,但长期看有利于银行推进信用卡业务的转型升级,使其从追求绝对规模向精耕业务质量的可持续方向不断迈进。”苏筱芮分析说,“对于持卡人而言,将有望使其重新评估自身消费水平,促使其对消费信贷产品的选择开展更为合理的规划。”
央行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全国共开立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7.15亿张,较一季度末数据减少600万张。
复旦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复旦平安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石烁指出,在存量竞争阶段,宏观经济目前进入调整周期,就业和收入增长预期减弱,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个人使用信用卡的意愿,导致发卡量、消费额等指标走弱。但是也应当看到,信用卡透支贷款余额下降主要源于银行消费贷和数字支付业务的快速发展。
“信用卡业务已经逐步迈入‘精耕细作’阶段,精细化获客、运营、风控成为大势所趋。”苏筱芮指出,“未来,信用卡机构需要不断发力产品创新及运营手段,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来打造信用卡一体化服务体系,也可考虑在优化境外来华人士支付便利的大背景下,针对部分人群开卡、用卡需求寻求差异化创新,打造突围路径。”
记者李若菡
文字编辑姚惠
版面编辑 佘诗婕
—— / 好文推荐 / ——
美国政府停摆背后:员工被迫休假、无薪上班
东南亚旅游业重燃动力
千亿公募总经理离任
阿维塔06自燃连烧7车
蒙牛被判不正当竞争
蔚来智驾一年出走6位高管
闻泰科技突遭“黑天鹅”
点亮“在看”,你最好看!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