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羽扇观金工作室】
在上海的商场外墙和公交车身上,一张张印有基金经理大幅头像的广告近日刷屏社交媒体。“投基金,选陈博,基金界的新潮买手”——上银基金这场声势浩大的营销战役,将旗下基金经理陈博推向聚光灯下,却引发了行业对"饭圈化"营销的质疑。
这并非孤例。从2020年鹏华基金打造"国民基金经理“王宗合,到易方达张坤、兴证全球周乐等明星基金经理被粉丝追捧,基金行业的"造星运动”从未停歇。然而,在监管层多次强调摒弃明星基金经理依赖症、加强投资者教育的背景下,上银基金此举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更值得关注的是数据背后的现实:陈博在管的6只产品中,多只规模不足5000万元,面临清盘风险;年内业绩多数跑输沪深300指数;上银基金权益类产品规模占比不足2%,在行业中处于腰部位置。
从“饭圈化”到“偶像化”:基金营销乱象何时休
上银基金此次营销的核心策略简单直接:将基金经理陈博打造成具有个人IP的“新潮买手”。线下投放覆盖上海核心商圈和公交线路,线上则在小红书发起话题活动,鼓励用户拍摄带有陈博头像的广告照片并发帖,参与抽奖赢取手机支架、笔记本等礼品。
然而,社交平台上的反馈却偏离了基金公司的预期。用户讨论的焦点集中在“怎么薅羊毛”“上银你这是要出道啊”真正关注基金产品投资策略、历史业绩的寥寥无几。更有网友直言:“用美男诱惑我,快把联系方式公布出来!”这样的评论,让人难以分辨这是在推广金融产品,还是在为娱乐明星造势。
纵观整个营销流程,上银基金没有展示陈博的投资理念、历史业绩、风险控制能力等核心要素,反而将重点放在了基金经理的个人形象上。这种"重包装轻内涵"的做法,与理性投资教育的初衷相去甚远。
此外,上银也在小红书平台发布基金经理许佳的日常生活视频片段,基金经理许佳分享其投资策略就像投篮精准。
上银基金并非第一家尝试“造星”的基金公司。回顾过去几年,基金行业的明星基金经理现象层出不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案例莫过于王宗合。
2020年7月,在A股牛市的推动下,鹏华基金倾力打造的“国民基金经理”王宗合成为现象级人物。其管理的“鹏华匠心精选”单日认购资金超过1300亿元,创下公募基金历史纪录。彼时,王宗合被包装成“稳健型价值投资者”,吸引了大量散户跟风买入。
然而,泡沫终究会破裂。王宗合的实际业绩表现并不如宣传中那般优秀。鹏华金城混合在其任职3年多时间内仅取得6.9%的收益,鹏华宏观灵活配置混合7年收益率仅55.68%,远低于同期市场表现。牛市过后,不少投资者两三年内亏损超过60%,王宗合口碑迅速崩塌。2024年2月,王宗合从鹏华基金副总经理位置离任,目前管理基金数量为零,成为“造星”失败的典型案例。
除了王宗合,易方达的张坤、景顺长城的刘彦春等“顶流”基金经理同样经历了从追捧到质疑的过程。2020-2021年间,张坤管理的易方达蓝筹精选规模一度超过1000亿元,成为公募基金的“超级爆款”。张坤本人也被投资者奉为“坤坤”,在社交媒体上拥有大量粉丝。
然而,当白酒、医药等核心赛道调整时,张坤的基金净值大幅回撤,投资者开始质疑其“抱团”策略。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刘彦春身上,其重仓的消费股在2021年后持续低迷,基金规模从高峰期的数百亿元缩水至不足百亿。
还有一类基金经理则因高波动、高风险的投资风格成为“网红”。诺安基金的蔡嵩松管理的诺安成长混合,因重仓半导体板块,净值波动剧烈,被投资者戏称为“诺安怒汉”。2020年上半年,该基金收益率超过50%,吸引大量资金涌入;但下半年净值大幅回撤,投资者损失惨重。蔡嵩松本人也因此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议对象,有人追捧其“进攻性”,更多人则批评其风险控制不力。
面对愈演愈烈的“造星”现象,监管层频频出手。2021年以来,证监会多次强调基金公司应摒弃对明星基金经理的过度依赖,完善“平台型、团队制、一体化、多策略”的投研体系。2023年,监管部门进一步要求基金公司加强投资者教育,引导理性投资,避免将基金经理个人形象作为营销重点。
在此背景下,上银基金逆势而为,将陈博推向台前,显然与监管倡导的方向背道而驰。业内人士指出,这种“顶风作案”的做法,短期或能带来关注度和流量,但长期看不仅无助于提升投资者的理性决策能力,反而可能引发新一轮的“追星式”投资热潮,埋下风险隐患。
抛开营销噱头,陈博的业绩表现究竟如何?
公开数据显示,陈博自2020年2月起担任基金经理,目前在管6只产品:上银国企红利混合发起式、上银高质量优选9个月持有混合、上银鑫达灵活配置混合、上银未来生活灵活配置混合、上银价值增长3个月持有期混合、上银慧尚6个月持有期混合。
从年内业绩看,截至10月29日,沪深300指数年内涨幅为20.66%。陈博旗下仅有上银未来生活灵活配置混合一只产品年内收益率达到36.36%,跑赢基准;其余5只产品均告落后。其中,上银国企红利混合发起式收益率仅2.76%,上银慧尚6个月持有期混合收益率仅4.15%,大幅跑输市场。
更严峻的问题在于规模。上银国企红利混合发起式A、C类份额合计仅约2000万元,上银未来生活灵活配置混合A、C类份额合计不足4000万元。按照《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规定,开放式基金资产净值连续60个工作日低于5000万元,基金管理人应当提出解决方案,包括转换运作方式、与其他基金合并或终止基金合同等。这意味着,陈博在管的多只产品已经濒临清盘边缘。
从同类排名看,陈博的业绩同样缺乏竞争力。除了上银价值增长3个月持有期混合在42只同类基金中排名第7之外,其余产品基本处于中游甚至尾部位置。在获奖经历方面,陈博同样一片空白,没有任何行业奖项加持。
上银基金将陈博定位为“基金界的新潮买手”,暗示其投资风格紧跟时代潮流,关注新兴消费、前沿科技等“新潮”赛道。然而,从实际持仓看,这一标签难以名副其实。
以陈博管理规模最大的上银鑫达灵活配置混合为例,三季度十大重仓股包括紫金矿业、中国移动、五粮液、中国海油等。这些公司虽然基本面稳健,但很难与“新潮”二字挂钩。投资者期待的泡泡玛特、老铺黄金等新消费标的,或是人工智能、半导体等前沿科技股,在陈博的持仓中几乎不见踪影。
上银基金的困境:权益规模占比不足2% 腰部公募如何破局
上银基金此次不惜血本为陈博造势,背后折射出的是银行系公募基金在权益业务上的困境。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上银基金管理规模为2515亿元,在全行业150余家公募基金中位列腰部。然而,作为典型的银行系公募基金,上银基金的资产结构严重失衡:权益类产品规模占比不足2%,绝大部分规模集中在货币基金、债券基金等固收类产品。
这一结构性问题并非上银基金独有。纵观整个银行系公募阵营,除了招商基金、兴业基金等少数机构在权益投资领域建立了一定优势,大多数银行系公募都面临“重固收、轻权益”的困境。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银行系基金公司在投研人才储备、激励机制等方面相对滞后,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的权益基金经理;另一方面,银行渠道虽然掌握着庞大的客户资源,但销售导向往往偏好风险较低的固收类产品,权益产品的销售动力不足。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上银基金发力权益业务的紧迫性进一步凸显。一方面,货币基金收益率持续走低,规模增长空间有限;另一方面,随着资本市场改革深化,权益类产品的长期投资价值逐渐得到认可,成为公募基金竞争的主战场。对于上银基金而言,权益业务的突破不仅关系到公司的长期发展,更是在行业洗牌中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业内人士指出,上银基金当前面临的困境,本质上是投研能力不足的体现。在公募基金行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始终是持续创造超额收益的能力。无论营销手段多么花哨,如果产品业绩长期跑输基准、基金经理投资能力平平,最终都难以赢得投资者的信任和资金的流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