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明年上市,万亿美元估值将成史上最大IPO
创始人
2025-10-30 16:15:33
0

新智元报道

编辑:艾伦

OpenAI正酝酿一场史诗级IPO,估值或高达1万亿美元,标志其从非营利探索者向AI巨头全面转型。通过削弱微软控制、强化自身独立性,OpenAI正为资本市场铺路,谋求支撑其万亿级AGI战略的资金弹药。若上市成功,这不仅将改写AI产业格局,也将考验其能否在商业利益与「让全人类受益」的使命之间保持平衡。

OpenAI正筹备一场堪称史诗级的首次公开募股(IPO),其估值或将高达1万亿美元。

路透社引述三位知情人士称,OpenAI考虑最早在2026年下半年向监管机构提交上市申请,并计划在2027年挂牌上市。

初步讨论显示,该公司拟通过IPO募集至少600亿美元资金,且实际融资额可能更高。

如果这一估值成真,OpenAI的IPO将成全球历史上最大规模IPO。

巨额估值背后的筹备与转变

消息人士称,OpenAI的首席财务官萨拉·弗里尔(Sarah Friar)曾向部分同事透露,公司以2027年上市为目标。

一些顾问甚至预测上市时间可能更早,或在2026年末。

Sarah Friar

不过,OpenAI官方语调相对谨慎。

OpenAI一位发言人表示:

IPO并非我们的关注重点,我们不可能已经设定了日期。

我们正在打造一家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并推进我们的使命,让所有人都能从AGI中受益。

这番话强调了OpenAI仍以长期使命为重心,暗示上市并非迫在眉睫的既定计划。

然而,种种迹象表明,这家明星初创公司内部正在为IPO加紧铺路,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紧迫感。

推动OpenAI谋求上市的直接诱因,是公司近期完成的一次复杂的架构重组。

通过这次重组,OpenAI削减了对战略盟友微软的依赖,为独立走向资本市场扫清障碍。

据悉,IPO将为OpenAI打开公开市场融资的大门,使其能够更高效地筹措巨额资金,并可利用上市股票进行大规模收购。

这些举措被视为落实CEO奥特曼的宏伟计划的必要一步——奥特曼计划未来向AI基础设施投入数万亿美元资金,以推动人工智能向更高水平发展。

OpenAI的商业增长迅猛,预计到今年底,其年化收入可达约200亿美元。

但烧钱同样惊人,在估值约5000亿美元的公司内部,运营亏损也在不断扩大。

正因如此,奥特曼在昨天的直播中坦言,公司未来庞大的资本需求意味着「上市是我们最有可能采取的道路」。

一句话,道出了OpenAI选择IPO背后的现实考量:继续依靠私募融资已难以支撑其野心勃勃的资金需求,转战公共资本市场几乎是必然之举。

非营利到盈利

结构重组铺平IPO之路

成立于2015年的OpenAI最初是一个非营利组织,宗旨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推动AI研发,而非像传统公司那样以利润为导向。

2019年后,OpenAI引入「有限盈利」的结构,由非营利母体监督并控制一家营利子公司,试图在使命与商业化之间取得平衡。

而本周OpenAI再度自我改造:非营利组织现更名为「OpenAI基金会」,依然对公司拥有控制权,但该基金会持有新组建的OpenAI集团26%的股权,并在公司达成特定里程碑时有权获得更多股份。

这一调整使非营利组织本身也成为公司的重要财务利益相关者。

OpenAI找到了让使命监管者与公司财务成功「绑定」的新方式,既维持了初心的监督,又让非营利方分享到未来收益,从而缓解了逐利与安全之间的紧张关系。

更引人注目的是,微软在此次重组中的角色演变。

长期以来,微软不仅是OpenAI最大的投资方之一,也是其云计算和研发的核心支撑。

微软迄今对OpenAI累计投入约130亿美元,持股约27%。

此次重组谈判中,微软给予绿灯的前提是双方对合作协议做出多项更新。

据报道,OpenAI同意在未来几年额外采购价值2500亿美元的Azure云服务,而微软则放弃了原先独享OpenAI云服务供应的优先权。

这意味着,OpenAI虽然削弱了对微软的锁定,但仍将大规模依赖微软的云计算基础设施,只是方式从股权绑定转为商业合同。

此外,新协议还规定,微软不得再染指OpenAI的消费者硬件业务IP,这为OpenAI正在秘密开发的AI硬件设备留出了自主空间。

据悉,OpenAI正与前苹果传奇设计师乔尼·艾维(Jony Ive)合作,构思一款「个人AGI」设备,旨在打造一个随时随地为工作和生活提供帮助的智能助理。

左为Jony Ive,右为奥特曼

奥特曼在近期直播中也强调了这一硬件愿景,透露OpenAI希望打造「用户可以随身使用的个人AGI」。

这预示着OpenAI未来可能不止于软件和云服务,还将进军消费级智能设备领域。

此次OpenAI与微软的新协议的另一焦点在于对通用人工智能(AGI)的约定。

2019年双方最初签署投资协议时,包含一项模糊但重要的「AGI条款」:在OpenAI实现AGI之前,微软拥有对其技术的独家使用权。

这实际上给双方埋下了潜在分歧,OpenAI希望尽早宣布实现AGI以重夺技术自主权,而微软则有动力放缓这一进程以延续自身权益。

最新达成的新协议用更清晰的规则化解了这颗「定时炸弹」:一旦OpenAI宣布实现AGI,须经由独立专家小组予以验证确认,不再由OpenAI一家公司说了算。

同时,即便AGI时代到来,微软对OpenAI模型和产品的知识产权使用权也将延长至2032年,包括AGI之后的新模型(但需遵循安全保障措施)。

这意味着微软不再担心OpenAI突然宣布实现AGI后迅速中断AI技术共享。

此外,微软还获取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可自主开展AGI研究或与第三方合作推进AGI。

微软如今既是OpenAI的重要股东和合作伙伴,又被允许成为其在AGI竞赛中的竞争对手之一。

实际上,微软早已开始未雨绸缪,上月它宣布对OpenAI的劲敌初创AI公司Anthropic进行重大合作,显然有意在OpenAI之外开辟第二赛道。

这一系列让步与获益,正是OpenAI为了顺利完成营利结构重组、铺平IPO道路而付出的代价与换来的筹码。

对于OpenAI的早期投资者而言,若公司成功以近万亿美元市值上市,无疑将收获一笔丰厚回报。

软银愿景基金、创业投资公司兴盛资本(Thrive Capital)、阿布扎比主权基金MGX等都是OpenAI的股东名单上的著名名字,一旦IPO实现,这些机构料将迎来一场盛大的胜利庆典。

微软作为持股逾四分之一的最大股东之一,同样将从中获益匪浅。

可以预见的是,OpenAI上市后,其股权价值的暴增将进一步强化微软在AI领域的财务和战略地位——尽管双方关系已从盟友+独家转变为盟友+竞合的微妙组合。

AI资本市场狂热

与AGI竞赛前景

OpenAI谋划IPO的时机,正值全球资本市场对人工智能领域趋之若鹜之际。

今年以来,AI相关企业在二级市场屡创惊人之举:

云计算初创公司CoreWeave今年3月以约230亿美元估值上市,不到数月股价即暴涨约三倍;

芯片巨头英伟达(Nvidia)股价连创新高,昨日发布新旗舰GPU后市值首次突破5万亿美元大关,成为有史以来首家达到这一市值的公司。

可以说,一股由生成式AI和算力需求驱动的投资热潮正席卷华尔街,OpenAI选择在此时启动IPO,无疑希望搭上这趟高速行驶的「AI财富列车」。

有分析人士指出,OpenAI一旦上市,将成为AI板块新的风向标,其天价估值既反映投资人对AI前景的乐观,也可能进一步刺激市场对AI概念的追捧和辩论。

然而,在万众瞩目的光环背后,OpenAI及整个行业面临的竞争与压力同样前所未有地剧增。

OpenAI从创建之初就以追求AGI为终极愿景——即开发出能够匹敌甚至超越人类认知能力的人工智能。

尽管AGI至今仍是一个模糊且存在争议的概念,但它已成为AI产业竞逐的圣杯。

各路玩家对AGI何时能实现看法不一:

奥特曼今年初曾公开表示对「几年内构建出传统定义上的AGI」抱有信心;

Anthropic的CEO达里奥·阿莫迪(Dario Amodei)则预测「强大的AI」最早可能2026年出现,但也不排除更久时间的可能。

xc00hi.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

尽管标准不一,业界普遍相信,谁能率先踏过AGI的门槛,谁就将确立新的AI霸主地位。

因此,随着OpenAI完成重组、即将拥抱更充裕的资金,AGI竞赛只会更趋白热化。

值得注意的是,OpenAI与微软商定由专家评审团来裁定AGI成败的机制,侧面反映出AGI节点的重要性和敏感性。

毕竟,任何一家公司单方面宣布「实现AGI」,都可能在行业和金融市场引发巨震。

在新协议下,OpenAI若认为实现了AGI,必须经独立专家认可后方可作数。

这一安排既是为了避免争议过早引爆,也是一种安全阀,防止不负责任的AGI声明破坏行业秩序。

即便如此,最终谁来挑选这些专家、评判标准如何制定,依然悬而未决。

可以想见,围绕AGI定义权的角力将持续存在。

而对OpenAI而言,最大的「裁判」恐怕还是资本市场和公众舆论——当你宣称打造出超越人类智能的系统时,全世界都会盯着你,也会质疑你。

展望与影响

OpenAI冲刺IPO的决定,将对AI产业生态产生深远影响。

对投资者而言,这标志着新一轮AI财富效应的兑现和加码——巨额上市融资将为AI初创公司估值提供新的锚点,更多资金可能涌向这个领域。

但也有业内人士提醒,当前AI热潮中不乏泡沫迹象,OpenAI如此高的估值是否可持续,有待其后续业绩和技术突破来验证。

对OpenAI自身来说,上市意味着从一家受限于少数股东的公司,转型为数以万计股东共同监督的公众公司。

透明度和问责将大幅提升,公司在盈利压力下能否坚持「让全人类受益」的初心是一大考验。

https://openai.com/index/built-to-benefit-everyone/

OpenAI引入非营利基金会控股的架构,用意正是在快速商业化的同时,给公众一个保障——即有人在董事会中始终盯紧安全和道德底线。

未来这种独特治理结构能否有效运转,值得业界关注。

从产业竞争角度看,OpenAI的上市可能进一步拉大行业领先者与后来者的资源差距。

凭借公开市场的充裕弹药,OpenAI有望加速研发更强大的模型、投入更庞大的计算集群,甚至通过收购迅速拓展版图。

在与谷歌DeepMind、Anthropic等对手的竞赛中,OpenAI或将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然而也要看到,微软等巨头如今多线布局,并未把宝只压在OpenAI一家公司上。

这场AI竞赛更像一盘复杂的棋局,各方既合作又竞争,动态博弈将长期存在。

当尘埃落定、OpenAI真的敲响上市钟声时,人们或许会意识到:这场万亿美元的豪赌,押上的不仅是OpenAI的未来,更是整个AI时代的走向。

参考资料:

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openai-lays-groundwork-juggernaut-ipo-up-1-trillion-valuation-2025-10-29/

https://www.theverge.com/ai-artificial-intelligence/808434/openai-for-profit-restructuring-microsoft-deal-agi-wars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生物医药“出海”路在何方?补短... 随着我国创新药对外授权交易创新高,“出海”已成为我国生物医药在全球产业竞争格局中深度重塑、寻求新发展...
股票行情快报:美芯晟(6884... 证券之星消息,截至2025年10月30日收盘,美芯晟(688458)报收于42.21元,上涨0.31...
10月30日神开股份(0022... 证券之星消息,沪深交易所2025年10月30日公布的交易公开信息显示,神开股份(002278)因连续...
新高!广发证券前三季度净利破百... 10月30日,广发证券披露2025年三季报。据财报,广发证券前三季度实现营收261.64亿元,同比增...
永悦科技:公司计划减持不超过约... 每经AI快讯,永悦科技(SH 603879,收盘价:6.05元)10月30日晚间发布公告称,经第三届...
【资讯】11月1日起,免税店政... 财政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印发通知,明确自2025年11月1日起完善免税店政策...
人工智能板块集体调整,人工智能... 今日,机器人、电池、半导体等人工智能相关板块集体调整。截至收盘,中证人工智能主题指数下跌2.3%,上...
神州数码2025年度三季报:A... 10月30日晚间,神州数码(000034.SZ)发布2025年度第三季度经营业绩。 2025年前三季...
湖南江永:夜经济多点开花让消费... 连日来,湖南省江永县永明河畔晚间热闹非凡。由县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主办的特色农产品推荐会暨非遗美食节,...
创兴资源45岁董事长涉嫌犯罪被... 10月30日,*ST创兴(600193.SH)公告,公司近日收到董事长刘鹏家属通知,其收到杭州市公安...
从双降到双增,厦门银行三季报逆... 10月30日,厦门银行披露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报告显示,前三季度该行实现营业收入42.9亿元,同...
摩尔线程科创板IPO获得注册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何昕怡)10月30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公告称,同意摩尔线程智能科技(北京)股...
美的三季报:前三季度营收364... 2025年10月30日,美的集团发布2025年三季报,财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美的集团营业总收入为364...
纳斯达克上市流程五个阶段:第2... 今天我们继续上一期的内容,从第二步搭建开曼上市主体架构开始,一直到第六步向美国证监会(SEC)秘密递...
禾臣新材完成过亿元B轮融资,董... 瑞财经 刘治颖 近日,安徽禾臣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禾臣新材”)完成过亿元B轮融资,由国泰君安创...
当基金营销开始“饭圈化”,你的... 【文/羽扇观金工作室】 在上海的商场外墙和公交车身上,一张张印有基金经理大幅头像的广告近日刷屏社交...
读懂IPO|奥特蛋真有暴利?金... 来源|时代商业研究院 作者|彭元重 编辑|郑琳 靠IP变现的资本故事仍在继续,今天我们来解读一枚“奥...
原创 马... 前言 欧盟这次被稀土卡住了脖子! 马克龙威胁要启动"核选项",就为了中国手里的稀土,中国手里的这张...
央企战新基金启航 首期募集51... 新华社北京10月29日电(记者王希)10月29日,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正式启航。 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