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A股市场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截至10月28日,沪深两市共有115只股票连续5个交易日或更长天数获得融资净买入。中信博更是连续11个交易日获得净买入,成为市场焦点。表面看这是市场活跃的信号,但作为一个用了十年量化工具的投资者,我发现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
这是一个典型的"赢家通吃"时代。即便指数走牛,很多人的账户却可能比熊市亏得更惨。究其原因,在于当前特殊的市场环境——在市场尚未完全复苏的情况下,机构资金形成了"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共识。
2025年的A股行情,本质上是一轮又一轮的机构抱团现象。大的如年初的机器人板块、二季度的创新药;小的如PCB、稳定币等细分领域。对散户来说,如果看不懂这种抱团行为,就像踩进了粪坑——牛市的悲喜从不相通。
我通过长期观察发现,很少有热点是突然爆发的。大多数情况下都有资金提前潜伏。所有看似突如其来的行情,背后必然有大资金的提前布局。因为从成本角度考虑,一边涨一边买和散户没有区别,甚至可能因为体量大而更容易被针对。
以2025年伊以冲突时爆发的石油概念为例。表面看是地缘政治紧张所致,但实际上国际油价已经悄悄上涨了两周多。等到冲突爆发、媒体渲染时,股价配合着涨停板上涨,"事件推动股价"的说法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以当时原油概念第一股"通源石油"为例。一周内股价几乎翻倍,之前却默默无闻。在多数人眼中这显然是消息刺激的结果。但通过量化工具观察其交易行为数据,会发现完全不同的故事。
这张图中多出的橙色柱体是我长期使用的量化系统中反映机构资金活跃度的指标。它显示该股的机构资金其实已经活跃了很长时间。现在的上涨只是恰逢其时——正好碰上热点事件便于聚焦和脱手。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对机构而言,任何投资行为都有其依据。对我们来说重要的不是依据什么,而是他们在做什么!股价上涨时可以随便找个理由解释,但真正的秘密往往藏在交易行为中。
以下几只股票虽然来自不同行业,但都呈现出相似的机构行为模式:
这些股票的共性是什么?都是机构资金长期活跃但股价并未大幅上涨的标的。这种反常现象恰恰是最值得关注的信号。
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115只融资净买入个股。通过量化视角可以发现:表面的融资数据只是冰山一角,真正决定股价走向的是隐藏在交易行为中的机构动向。
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普通投资者更需要专业的量化工具来穿透表象、把握本质。正如我在过去十年中所体会到的:投资不是撞大运的游戏,而是需要用正确的方-来指导实践的科学。
【声明】本文所涉信息均为网络公开资料整理而成,仅供交流参考。部分数据如有疏漏或不当之处请联系删除说明。本人不推荐任何具体标的与操作方式。谨防冒用名义进行非法证券活动的情况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