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要和中国翻脸?新冷战不是玩笑,而是可能马上就会发生。现在有迹象显示欧盟准备对中石油、中石化等中国企业实施制裁,荷兰甚至开始演练没收中国企业资产。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公开场合强硬表示,布鲁塞尔正在考虑对中国采取一切可用手段。面对这么大的压力,中国该怎么办?
眼下看来,欧盟对中国的态度明显紧张,情绪有些激动和急迫。 事情是怎么回事?据路透社、彭博社等媒体10月25日报道,周六在德国柏林召开的全球对话会议上,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就中国对稀土实施的出口管制发表了看法。她说欧盟正在考虑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作为回应。 冯德莱恩还说:“如有需要,我们已准备好动用工具箱中的所有工具,在适当时机作出回应。我们将与七国集团伙伴协调一致,共同应对。”她强调,虽然中国的稀土措施主要是中美之间更广泛经济摩擦的一部分,但这些举措也对欧洲工业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关系到汽车、国防、航空航天、人工智能芯片和数据中心等关键领域。 这里的战略含义不难看出:中国对稀土的出口管制影响已经超出了美国范畴,欧盟也承受了很大压力,影响程度仅次于美国。 之所以说“仅次于美国”,是因为中国在执行政策时并非一刀切:对某些欧盟企业仍保留一定供应,但在军事装备制造等关键用途上的稀土供应则严格受限。因此,欧盟获得的稀土数量无法全面满足其产业需求。 中国在对欧关系上一直主张开放和对话,倾向通过协商解决分歧。但欧盟方面部分势力却试图讨好美国,愿意以牺牲中国利益为代价,配合美国的对华遏制政策,借此换取美国在关税等问题上的让步。这也促使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等产业采取了一些限制措施,背后既有政治考量,也有保护本土产业的动机。 在中方依法反制后,欧盟总体上没有继续在电动汽车领域升级限制,但荷兰却单方面采取了极端做法,对中国企业安世半导体实施了非常规行动,近似于仿照对俄罗斯资产的处理方式,采取一种“变相没收”的手段,实质上侵占了中方资产。 荷兰这种做法引起了中方强烈不满,并触发两方面的反制:一是中国进一步收紧稀土出口控制,使得欧盟企业更难获得稀土;二是针对荷兰的具体举措,中国切断了相关产业链与供应链,导致被荷兰控制的安世半导体陷入经营困境,供应受到严重影响。 安世半导体被荷兰控制后产生的问题影响巨大,已经严重冲击到欧洲甚至美国在汽车等行业的供应链稳定性。如果安世长期无法正常供货,欧美汽车厂商可能面临停产的风险,或者被迫直接从其在中国的工厂采购芯片,改变既有供应格局。 在这种背景下,德国外长原定的访华行程被推迟。表面理由是会谈安排没有达到外交对等的基本要求——除与中国外长会面外,德方未能安排到其他高级别会谈,导致访问难以展开实质性谈判,难以取得成果。 那么为何无法进行实质性谈判?主要因为德方计划讨论的议题,包括中国对稀土的管控和安世半导体的问题,触及了中方的核心利益和中方的正当反制措施。德方希望中方在这些关键领域做出单方面让步,但这在现实中难以成立。 更严重的是,德方在台湾问题上的不当表态也伤害了对话气氛。德国外长公开表示“一个中国”政策的内容由德国自行决定,并要求中方不得以武力改变现状。这样的言论被视为干涉中国内政、曲解一个中国原则,显然不利于建立相互尊重的外交环境。带着这样的立场前来访问,自然难以获得中方积极回应。中方愿意进行建设性对话,但并不想无谓争执。 如果仔细看,会发现欧洲国家在某种程度上正在打“台湾牌”向中国施压,跟随美国对华策略试图借此迫使中国让步。但是,鉴于中国当前的实力,这种胁迫不仅不太可能奏效,反而可能被中方直接反制。这次德国外长的遭遇就是一个例子:中方没有表现出退让的意愿,德国因此遭遇闭门羹。既然对方没有诚意,中方也没有必要浪费时间。 这件事反映出中德乃至中欧关系面临的深层挑战:一方面,欧盟试图与美国步调一致,对中国采取多种限制措施;另一方面又不愿承担中方反制带来的后果。这种“既想施压又不想承担后果”的做法,在国际现实面前并不现实。 中国清楚地看到,欧盟的举动是在试探底线。如果此时让步,欧盟在美国的推动下可能会继续得寸进尺,把更多战略压力转嫁给中国。为此,中国不会选择妥协,而是采取果断而有力的反制措施。这既是维护自身核心利益的必要行动,也是避免开启一条妥协先例,进而加速东西方对立、引爆“新冷战”的风险。 回顾过去,早在2021年11月、在多数人没预见到俄乌战争时,有评论者分析战争爆发的可能性并做出预测。在战争爆发前几天的分析中,他判断普京可能很快下令动兵,几天后战争果然爆发。那并非神秘通道,而是基于历史信息和公开资料做出的合理推断。 俄乌战争之后,该评论者还判断东西方爆发“新冷战”的概率已超过50%。当时很多人觉得难以相信,但其逻辑是:俄乌战争使美西方与俄罗斯彻底决裂,双方经济往来中断;如果随后中欧也陷入尖锐对立,全球“新冷战”就极有可能爆发。 该评论者曾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尽快与欧盟沟通,尽量对冲或延缓“新冷战”的发展;二是加强周边外交。后来,中国在这两个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既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了“新冷战”发展的速度,也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深度合作,这些都使中国在国际博弈中逐步占据优势。 更关键的是,中国军事实力显著提升,同时在稀土、芯片等关键领域的产业链韧性与科技能力也在稳步增强。过去三年多来,这些根本性的力量变化,令中国有能力和决心拒绝外部胁迫与战略要挟。 从当前局势看,如果欧盟执意忽视中国的核心利益,其行为实质上等同于推动“新冷战”的形成。中国不愿看到这一局面,但以中国现有的综合国力,一旦“新冷战”真正爆发,欧盟将首当其冲承受直接冲击。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没有理由通过单方面让步来交换欧盟避免与美国联手对华战略围堵。 相反,中国的强力反制会显著提高美欧联合对华施压的战略成本。如果欧盟一意孤行,宁可触发“新冷战”来针对中国,那么欧盟自身将不可避免地陷入战略透支、内部分裂加剧,甚至其一体化基础可能被动摇,最终面临解体的风险。届时,全球力量格局可能经历剧烈重组,欧盟将承受重大损失。 从中国的角度看,一旦欧盟解体,后果可能包括:美国吸纳流出欧洲的资本;俄罗斯在地缘政治上向西扩张,收复部分因北约扩张失去的地盘;中国在全球产业链重构过程中被动承接部分欧洲的关键产业与技术转移。而欧洲本身可能付出沉重代价,经济和政治都会受到严重打击。中国一贯愿意以善意避免这种局面,并为此付出努力,但中国无法也不应承担阻止欧盟一意孤行的全部成本。中国没有理由为欧盟的错误选择承担代价,因此不会轻易做出让步。 对欧盟来说,唯一明智的道路是及时回头,与中国合作来对冲可能的“新冷战”,这是欧盟保持自身存续的最佳机会。在目前的态势下,中国对欧盟、对德国采取强硬措施,实际上也是向欧盟发出警示——而直接承受这种敲打的,则首先是荷兰。因此,这次中国针对荷兰的反制也被形象地称为“杀荷儆欧”。从另一角度看,中国的做法是在提醒欧盟,避免未来更严重的分裂与崩溃。 如今世界上,实力通常就是最响亮的语言。欧盟的选择将决定自身命运,而中国不会因外界干扰而改变自己的发展节奏或应对策略。中国的视野早已超越欧盟,着眼于更关键的战略层面。最近的中美贸易谈判便能反映这一点:中方代表在会谈中表现出沉稳与自信,而美方则显得有些被动无奈。 中方的立场很明确:除非美国先行让步,否则中方准备“打到底、奉陪到底”。局势如今十分明朗,选择权在美国一方,而主动权掌握在中国手中。这一点在何副总理和李部长的会谈后接受采访时的神态中也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