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宣布了一个重磅消息:央行将恢复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 这一决定距离上次操作暂停已过去9个月,瞬间引发了市场对流动性宽松的强烈预期。 消息公布后,国债收益率应声下行,股市情绪升温,许多人开始猜测这是否意味着新一轮“撒钱”潮的开启。
央行买卖国债的操作看似专业,实则与普通人的钱袋子息息相关。 简单来说,当央行在二级市场买入国债时,相当于向金融体系注入新的基础货币,这些“新钱”会流入市场,增加整体流动性。 这与财政部发行国债向公众借钱的性质不同,后者只是存量资金的转移,而央行的操作直接扩大了货币供给。 这种流动性投放方式,与降准、降息等工具类似,但更侧重于中长期流动性的调节。
此次重启国债买卖并非突然之举,而是央行基于市场变化的灵活调整。 2024年8月,央行曾启动国债买卖操作,截至当年12月累计净买入1万亿元国债,为市场提供了重要流动性支持。 但今年1月,由于债券市场出现供不应求、收益率过快下行的风险,央行暂停了操作。 如今债市已恢复平稳,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年初低点1.6%回升至1.8%附近,单边下跌预期被打破,为央行重启操作创造了条件。
市场对央行此举的解读迅速反映在价格上。 消息公布后,各期限国债收益率普遍下行,其中10年期和30年期国债收益率单日下降超过5个基点,债券价格明显上涨。 对于持有债券基金或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 过去几个月,债券收益率的持续低迷让许多投资者感到焦虑,而央行重新入场购债,相当于为债券价格提供了“地板价”,增强了市场信心。
股市同样从中看到了机会。 流动性宽松通常意味着市场资金更加充裕,部分资金可能从债市流向股市,推高股指。 尤其对利率敏感的行业,如科技和消费板块,企业融资成本有望降低,盈利预期改善。 近期股市的强势表现已部分反映了这一预期,但市场人士指出,股市的长期表现仍需经济基本面的支撑。
不过,央行此次操作并非无节制的“大水漫灌”。 潘功胜明确表示,国债买卖是“灵活双向操作”,央行会根据基础货币需求、市场供求和收益率曲线变化动态调整。 历史数据显示,央行单月国债净买入规模多在1000亿至3000亿元之间,且不一定每月操作。
政策背后的深层逻辑是货币与财政政策的协同。 今年政府债发行规模显著高于往年,特别是地方政府债动用结存限额后,市场供给压力增大。 央行此时购债,既可为政府债发行提供流动性支持,降低融资成本,也能通过引导收益率曲线强化国债的定价基准作用。 这种协同机制有助于在稳增长的同时防范金融风险,符合央行“保持社会融资条件相对宽松”的政策立场。
对普通民众而言,央行恢复购债可能带来多重影响。 理财市场上,国债收益率下行会带动银行理财、货币基金等低风险产品收益降低,投资者需调整资产配置,例如增加权益类资产比例。 贷款方面,银行流动性增强后,房贷、车贷等利率可能进一步下降,有融资需求的个人或企业将受益。 此外,流动性环境改善有望促进消费和就业,形成经济良性循环。
从市场参与者的行为来看,债券交易员将更关注央行操作的方向和规模,股票投资者则需观察流动性向实体经济传导的效果。 国际投资者亦将此举视为中国债券市场深度提升的信号,可能增强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
央行此次重启国债买卖,反映了其货币政策工具箱的持续完善。 工具本身是中性的,关键在于如何运用。 在当前经济回升向好的背景下,央行通过精细化操作平衡稳增长与防风险,既避免了短期市场过热,也为长期金融改革留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