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互联网江湖 刘致呈
近日,小马智行与文远知行赴港上市引起关注。
10月14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WeRide Inc.(文远知行公司)境外发行上市备案通知书;同日又发布关于Pony AI Inc.(小马智行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小马智行”)境外发行上市备案通知书。
10月17日,小马智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拟发行不超过1.02亿股境外上市普通股。
10月19日,文远知行通过港交所聆讯。
二者在去年刚刚上市美股,当时还在争夺Robotaxi第一股的身份,为何仅仅时隔一年,又同赴港股上市?
同频上市背后,缘由是啥?
不止上市同频,二者从成立之初就一直有着“量子纠缠”。
文远知行创始人兼CEO韩旭曾任百度自动驾驶首席科学家,2017年离开百度后创立文远知行。
小马智行联合创始人彭军和楼天城也曾在百度自动驾驶担任关键岗位,彭军是首席架构师,楼天成是最年轻的T10级员工,二者在2016年共同成立小马智行。
文远知行和小马智行可以说是“师出同门”,同时又都自立门户。
相比萝卜快跑背靠百度,Waymo背靠谷歌母公司Alphabet,前者则需要自己打天下。所以,于小马、文远而言,IPO是一次机遇。
有了充足的粮草,便能从容应对未来的潜在竞争者。
今年以来,关于Robotaxi的竞争者如竹笋般冒出。
2月份,曹操出行发布“曹操智行”自动驾驶平台;6月份,特斯拉在得克萨斯州奥斯汀正式启动了Robotaxi试运营;同月,有蚂蚁集团、宁德时代做靠山的哈啰高调入局Robotaxi。最近,又有媒体爆料英伟达也在孵化Robotaxi。
此外,滴滴自动驾驶于10月11日官宣完成20亿融资,也正在加快Robotaxi布局。这些后发竞争者,没一个是简单的角色。
Robotaxi商业化讲究“技术+车厂制造+出行窗口”协同架构。
这些后来者不是背后有着车厂撑腰,就是掌握着出行入口,像滴滴是全球最大出行平台,在接下来规模化扩张阶段有着巨大潜力。
面对这么多竞争者,为保持住先行者优势,需要更多资金池来应对接下来的竞争,向外寻求融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从当下时间点来看,小马与文远尚有先发优势,更容易IPO,而且现在多一个融资渠道,就是给未来多加一份未来现金流保险。
从财务情况看,小马与文远如今现金流还算健康,第二季度数据显示,小马智行账上现金为53.56亿元,文远知行的账上现金为58.386亿元。
2024年数据显示,文远知行经营现金流量净额减少25.05%,小马智行投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减少232.12%,由此来看,公司发展还是处在需要大把花钱的阶段。
在不断投入的同时,商业化才是行业重头戏。
过去Robotaxi处于商业化验证阶段,如今萝卜快跑率先宣布将要进入全面盈利期,证明了商业化可行性,现在可以说处于行业规模化爆发前夜。
商业化,比拼的就是规模化布局速度。
谁更快实现盈亏平衡,谁布局速度更快,盈利就会越快,未来占领价值高地的可能性就越大。
目前来讲,国内萝卜快跑、文远知行、小马智行作为第一梯队企业,规模化扩张速度最快,三者运营的车队规模也都在千辆附近。
像文远知行已在全球11个国家超30个城市开展自动驾驶研发、测试及布局;
小马智行也开始在财报中强调自身在海外布局情况。
不过,尽管规模扩张未来会降低企业成本,但扩张前仍要放大资本开支。
无论是增加车队,运营成本增加,还是研发费用,都要求规模扩张前,先进一步扩大成本。
比如,Q2小马智行投入研发费用3.16亿元,加速第七代Robotaxi生产和商业落地。再比如,文远知行把更多目光放到海外,海外无论是市场教育,还是准入门槛,都需要较高花费不菲的资金。
因此,小马智行,还是文远知行在很长一段时间,仍需要大量的现金,因此,长期来看对外部融资依然有着较大需求。
满足自身资金需求以外,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也可能是赴港IPO的原因之一。
这两年,“回流港股”由此成为众多公司的共同选项。
比如,自动驾驶领域的禾赛科技,已于上月完成港股二次上市。
与此同时,港交所近三年内持续改革上市制度,针对科技、自动驾驶等前沿产业推出更具包容性的条款,这位小马、文远在港股上市提供了契机。
港股市场对中国本土科技公司的理解和认可度,相较于远隔重洋的美股投资者,也要高出一些。由此,小马智行与文远知行或许能迎来价值重估时刻。
小马智行VS文远知行,谁更胜一筹?
文远知行与小马智行虽然都出自百度系,但二者之间也有竞争。
小马智行联合创始人、CTO楼天城在接受腾讯汽车采访时表示:从规模化和无人化两个标准看,除了“牌桌”上的Waymo、小马智行和百度这三家公司,其他公司没有达到这三家公司两年半前的状态,差距已经落后两年半时间了。
文远知行CFO李璇直接发朋友圈直言:“想学文远就做到位,至少真正落地跑几十辆车再说!”
小马、文远谁更有潜力?
在投资人眼里,似乎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
技术上,两家公司的路线分野清晰:小马智行相对更注重冗余性与安全性,文远知行可能更注重于成本优化。
小马智行坚持“Robotaxi 与 Robotruck”双线并进,深耕 L4 级全无人驾驶。第七代 Robotaxi 以多传感器融合为底座,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层层冗余,并借助“影子模式”让算法在后台持续自我迭代。
依托“世界模型+虚拟司机”体系,小马智行每周虚拟里程突破百亿英里,为算法迭代输送海量数据,其技术路线始终把冗余和安全摆在首位。
文远知行采用“全场景覆盖”的多元打法,已搭起业内最宽泛的L4产品矩阵,像 Robotaxi、Robobus、Robovan、Robosweeper 与WePilot(高阶智能驾驶方案)。其自动驾驶技术具备高度泛化能力,可快速迁移至不同车型与场景,比如在瑞士苏黎世启动欧洲首个商业化机场 Robobus 项目。
二者各有千秋,但在营收规模与市值上,小马智行暂时领先。
2024年实小马智行现5.48亿元收入,而文远知行仅为3.61亿;2025年上半年,小马智行营收约为2.54亿元,同比增长43.3%,而文远知行上半年实现营收约为2亿元,二季度营收同比增长60.8%。
双方在营收及增速上,都在持续增长。市值方面,小马智行截至10月24日,美股市值达71.13亿美元,文远知行市值为33.28亿美元。从市值来看,似乎美股的投资者更看好小马智行。
在研发上,2022 至 2024 年,小马智行研发支出依次为 1.54 亿、1.23 亿和 2.40 亿美元,三年合计 5.17 亿美元(约 37.2 亿元人民币);文远知行同期投入 7.59 亿、10.58 亿和 10.91 亿元人民币,累计 29.1 亿元。就金额而言,小马智行投入更大。
不过,天眼查App专利数据显示,文远知行已申请 921 项专利,而小马智行仅 93项,文远在专利积累上有所领先。
在Robotaxi业务布局上,文远知行也有自己的优势。
首先在规模上,文远知行在全球11个国家、30多座城市开展业务,拥有7国自动驾驶牌照,成为全球唯一实现这一成就的科技公司。其Robotaxi车队规模达700+。
反观小马智行则将业务中心更多放在国内市场,号称业务更聚焦,小马智行联合创始人兼CEO彭建军在业绩电话会上表示,小马智行的策略是Robotaxi优先、中国优先和一线城市优先。
小马智行似乎想要走萝卜快跑验证过的道路。
百度萝卜快跑无疑是中国T0级别的Robotaxi,百度财报透露,萝卜快跑武汉项目于2025年8月达到单车收支平衡,成为国内首个实现Robotaxi商业化盈利的城市项目。
要说扩大规模来摊销成本,百度比任何一家公司都有经验,为何百度不聚焦一线城市,反而倒是武汉先跑出盈利?
而且,萝卜快跑也把目光盯向海外。
这两年,出海成为如今Robotaxi企业规模扩张的重心。
小马智行也不例外,虽然口号上喊着“聚焦一线城市”,但如今行动上正加快海外市场拓展,在迪拜、卢森堡、等地开展运营测试。
出海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市场是货运市场。
财通证券的一份研报指出,2025年上半年,自动驾驶货运业务占据小马智行整体收入的49%,是重要支柱,而Robotaxi收入仅占比9%。小马智行虽然号称更专注于Robotaxi,但至少在Robotaxi规模及营收上,并不及文远知行。
不过,小马智行曾表示年底Robotaxi车辆规模将达到千辆,届时可能会赶上文远知行的步伐。
整体讲,小马智行与文远知行整体上有着不同的优势,之间的差距并没有被明显地拉开,谁都没有像萝卜快跑那样用“率先盈利”走在行业前列。
不过萝卜快跑的终局从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考验现金流、政策窗口与运营耐力的超级马拉松,至于争论谁会成为港股第一Robotaxi股,还需要让子弹再飞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