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澳近期在稀土领域的动作格外密集,几乎是“连番出招”。10月20日,美国刚和澳大利亚签署85亿美元的稀土合作协议,仅过一周,特朗普就在27日飞往东京,跟日本新任首相高市早苗碰面,核心就是敲定美日的稀土合作。
Z
美国企业REAlloys和日本的国有能源金属机构JOGMEC签了备忘录,明确要一起推进从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矿源、萨斯卡通分离厂到美国俄亥俄磁体工厂的垂直整合,还要在西澳大利亚共建年产100吨的镓精炼厂。
日本经济产业省更承诺转让稀土分离与磁体制造技术,这套分工清晰的组合拳,看起来是真想快速搭建脱离对华依赖的供应链闭环。
但把这些动作只当成“政治焦虑下的花架子”并不全面,实际上美日澳正在走“务实补短板”的路线。
澳大利亚早已是全球稀土勘探的核心区域,美澳协议中明确,两国将在6个月内各自至少投资10亿美元,聚焦稀土采矿、分离、加工全链条建设,美国进出口银行的22亿美元融资也已敲定意向,这些资金直接对接具体矿点的开发与初加工设施。
日本则拿出了多年积累的技术储备,JOGMEC统筹稀土储备的同时,在重稀土回收领域确实有技术沉淀,但这些技术尚未形成实际产能,此前东芝协助欧美搭建精炼线时,中试阶段失败率就超过60%,足见技术转化的难度。
不过,这套“资源-技术-市场”闭环的内在矛盾,远非短期资金和技术转让能化解。
美国的硬伤始终在中游精炼环节,本土虽有矿山能产出稀土精矿,却仍需送往中国完成萃取分离,重稀土精炼能力基本空白;澳大利亚的矿山以轻稀土为主,重稀土含量不足5%,即便全量开采也难以填补高端制造的需求缺口。
更关键的是,他们规划的镓精炼项目,刚好撞上中国的技术管控红线——中国不仅掌握全球绝大多数镓产能,更已将镓提取核心技术、关键树脂材料纳入出口管制,没有这些配套技术,西澳新建的精炼厂即便建成,也难以产出合格产品。
而且西方联盟真正迈不过去的坎,是“工业生态的代差”。
中国稀土产业的优势,是几十年攒下的“硬功夫”:串级萃取的精准控制、杂质动态调整的经验数据库,这些“隐性知识”无法靠技术转让或砸钱复制。
美国新建一座精炼厂,光是环保审批就可能耗时数年,而中国企业在合规前提下的规模化生产能力,是经过市场长期检验的。
更要命的是美国自身的战略储备短板——五角大楼的审查报告显示,77.7%的美国国防部武器系统依赖包括稀土在内的关键矿物,涉及近2000种武器系统、8万多个部件,且这些矿物的供应高度依赖外部,其中不少主要来自中国。这种“急需却储备空虚”的现状,让“自给自足”的目标更显遥远。
说到底,这场博弈不是“谁必输”的零和游戏,而是供应链韧性的比拼。美日澳的合作确实能在轻稀土开采、初加工上搞出替代产能,但重稀土和高端磁体的短板,短期内补不上;中国虽握有核心环节,也在通过总量调控推动产业升级,避免资源过度开采。
最务实的出路,其实就像中国商务部强调的那样,在合规框架下实现“风险可控的共存”——西方放弃“去中国化”的执念,中国保持民用领域的开放合作,毕竟稀土是“工业维生素”,价值在于支撑全球产业发展,而非沦为地缘博弈的工具。
特朗普说“一年后稀土多到用不完”,更像选举语境下的夸张表达;日本想靠技术补位,也得放进全球产业链协同中才能落地。真要脱离这个大逻辑,再密集的合作,也难跳出“成本高、落地慢、产能虚”的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