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闭幕,会议公报首次将“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写入“十五五”规划建议,并明确将其置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框架下。 这一表述标志着中国房地产行业正式告别过去依赖高杠杆、高周转的扩张模式,转向以品质提升为核心的新阶段。
与“十四五”规划未单独提及房地产相比,此次定调不仅凸显了行业定位的根本性调整,更意味着未来五年的楼市逻辑将彻底重塑,从追求“盖得快”到聚焦“住得好”,从“经济引擎”角色转变为“民生底座”。
市场数据显示,这一转型已具备现实基础。 “十四五”期间,全国新建商品住宅累计销售约50亿平方米,但15个省份的二手房交易量已超过新房,市场进入存量主导时代。 同时,城镇居民住房自有率达87.8%,表明住房短缺问题基本解决,但结构性矛盾突出:低水平重复建设与“好房子”供给不足并存,部分城市库存高企,而满足绿色、安全、舒适需求的高品质住宅却稀缺。 这种供需错配倒逼行业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飞跃”。
一、政策底层逻辑:从“土地财政”到“人本导向”
“十五五”房地产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建立“人—房—地—钱”要素联动新机制。 这一机制彻底颠覆了过去“以地定房”的旧逻辑,转而根据人口流动趋势匹配土地和资金资源。 例如,人口流入量大的核心城市群将获得供地倾斜,而库存超18个月的城市需严控新增供应,甚至暂停住宅用地出让。
2025年全国住宅用地供应同比下降20%,二线城市降幅达30%,正是这一转向的具体体现。
政策工具也更趋精细化。 需求端通过降首付(首套房最低15%)、降利率(商贷3.5%、公积金2.65%)、松限购(一线城市非核心区放开)等措施激活合理住房消费;供给端则推动“存量优化”,如政府收购商品房转化为保障房、城中村改造扩围至近300城。 这些举措不仅旨在短期稳市场,更着眼于构建“市场 保障”双轨制住房体系,使住房回归消费品属性。
二、行业变革:房企从“开发商”转向“运营服务商”
高质量发展要求房企告别“拿地—融资—预售”的高周转模式,转向产品力与服务力的竞争。 部分房企已率先探索新路径:万科、龙湖等企业加码长租公寓和物业运营,通过“泊寓”“冠寓”等项目布局存量市场;重庆、北京等地符合“好房子”标准的楼盘(如龙湖御湖境)出现“开盘即热销”,印证品质溢价效应。
行业赛道进一步分化。 城市更新强调“留改拆”而非大拆大建,2025年城中村改造专项债发行达816亿元,同比增长1.4倍;保障房建设要求品质与商品房看齐,如深圳规定保障房绿化、采光指标不低于商品住宅。 这对房企的现金流管理和长期运营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部分企业需从“赚快钱”转向“赚慢钱”,在代建、养老、智慧社区等新领域寻找增长点。
三、产品标准:从“有房住”到“住好房”
2025年5月实施的《住宅项目规范》为“好房子”设立了新国标,明确层高不低于3米、4层以上加装电梯、楼板隔音要求提升等14项指标。 住建部部长倪虹进一步界定“好房子”需具备绿色、低碳、智能、安全四大特征,例如通过节能材料降低居住成本,集成智能系统实现环境自动调节。 值得注意的是,“好房子”不局限于高价楼盘,保障性住房同样需达标,北京瑞文里等项目在国庆假期实现超4亿元销售额,反映市场对品质的认可。
产品升级还延伸至存量市场。 上海等22个城市试点房屋养老金制度,为老旧小区提供长期维护资金;适老化改造、智慧物业推广让住房从“物理空间”升级为“生活场景”。
这种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推动住房价值评估标准从单一地段转向综合品质。
四、购房逻辑重构:四大转变已现端倪
首先,需求从“追涨投机”回归“居住本质”。 2025年前8月,商品房现房销售同比增长11.7%,而期房下降11.8%,购房者更青睐“所见即所得”的确定性。 政策层面,“房住不炒”持续强化,房地产的金融属性弱化,消费属性增强。 例如,高品质住房租金回报率回升至2%—3%,接近房贷利率水平,进一步支撑“租房亦可达”的居住选择。
其次,价值锚点从“地段至上”变为“品质为王”。
传统观念中“地段决定价值”的逻辑被打破,购房者开始关注建筑材料环保性、物业服务专业性、社区配套完整性等维度。 深圳保障房与商品住宅同标,上海推动既有住宅适老化改造,均体现品质优先导向。
即使是一线核心区的老旧小区,若未达到“好房子”标准,也可能因新建保障房或品质楼盘冲击而价值承压。
第三,安居路径从“单一购房”优化为“阶梯式选择”。 “十五五”期间,租购并举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市民可先通过保障性租赁住房过渡,再逐步进入共有产权房或商品住房市场;存量业主则可通过“以旧换新”政策置换改善型住宅。 这种梯度消费模式缓解了购房压力,使住房选择更匹配人生阶段。
最后,决策视角从“重交易”延伸至“全周期考量”。 住房的保值能力不再仅依赖地段升值,而是取决于建筑耐久性、物业服务质量、社区配套成长性等长期因素。 例如,绿色建材与节能设计可降低持有成本,适老化改造能适应家庭结构变化。 购房者需综合评估城市更新规划、人口流入趋势等动态指标,而非仅关注短期价格波动。
五、市场分化:核心城市与品质住宅更具韧性
当前楼市已呈现显著分化趋势。 人口流入型城市如杭州、成都的核心区域项目去化率超70%,深圳首宗宅地溢价率高达70%;而人口流失型城市面临库存压力,需以“存量优化”为主轴。 产品层面,刚需户型(90—120㎡)和改善型品质住宅(140㎡以上绿色建筑)成为主流,纯投资需求占比降至10%以下。
这种分化与政策导向高度契合。 2025年,一线城市通过放松限购、降利率等措施释放改善需求;同时,国家专项债投入城中村改造,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房,既消化库存又补齐民生短板。 例如,北京朝棠揽阅等高品质楼盘在传统销售淡季实现数亿元成交,印证市场对优质供给的积极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