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什么能提供可贵的“确定性”?
答案之一,藏在深圳华强集团集团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中。数十年来,这家企业不追逐短期风口,而是专注于持续创新与稳健布局,逐步从深圳走向世界,在全球电子产业链中确立了自身位置。其发展路径,也成为观察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一个样本。
在这一过程中,公司高管陈俊彬参与了从技术到管理的多个岗位。其二十余年的职业生涯与企业的发展阶段相交叠,从工程师到管理者的转变,也反映出企业在不同时期对人才的需求与培养。
时代潮头的产业基石:深圳华强集团的诞生与使命
1979年,南海之滨的深圳从小渔村起步,被推向改革开放的浪尖。“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自此烙印进一代企业家的精神基因。四十余年间,这片土地逐渐生长出充满活力的经济样本,也孕育出一批重塑产业与国家竞争力的企业。诞生于1994年的深圳华强集团,正是其中之一。那一年,中国正积极融入全球贸易体系,制造业自西向东转移渐成趋势。在深圳这片“敢闯敢试”的热土上,华强从华强北一个嘈杂的电子集市出发,却怀揣着更大的使命——打造中国电子元器件产业的根脉与话语权。从传统元器件制造起步,深圳华强集团逐步构建起中国规模领先的电子元器件交易与服务平台,成为衔接产业链上下游的关键枢纽。
1997年,深圳华强集团在深交所上市。这不仅是一次资本跨越,更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在全球链中发声的信号。在外资主导的年代,华强的成长印证了中国企业自建产业生态的可能。
2002年,华强电子网上线。在互联网方兴未艾之时,华强以数字平台打通全球信息流,将“华强北”从地理概念升级为全球电子贸易的符号。
2008年,华强电子世界二店开业,打造出集展示、交易与创新于一体的产业地标,持续推动深圳电子生态的升级。
2015年起,华强迈出二次跃迁的关键步伐:通过并购湘海电子、捷扬讯科等企业,切入元器件授权分销领域;随后整合成立“华强半导体集团”,逐步从平台运营者转型为产业生态构建者。
2019年,深圳华强集团启动CVC产业投资,将触角伸向上游半导体设计与高端制造,完成从“制造支持者”到“产业赋能者”的系统升级。
在全球化竞合与科技博弈日趋复杂的今天,电子元器件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层级。深圳华强集团既是连接全球原厂与中国制造的桥梁,也成为保障产业链自主可控的关键节点。
与时代同频:陈俊彬与华强共生的二十年
在深圳这部以改革为题的宏大叙事中,深圳华强集团是厚重的一章,而陈俊彬,则是贯穿这一章的重要人物。他并非创业者,却是被时代塑造、与华强共同成长起来的企业管理者。他的成长路径,几乎与华强的演进轨迹同步:扎实、渐进,在产业变迁中不断沉淀,逐步拓宽认知与格局。
1979年,陈俊彬出生。那一年,深圳经济特区设立,中国对外开放的序幕拉开。他说:“我所有的成长,都离不开这个时代。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深圳;没有深圳,就不会有华强;没有华强,也就没有今天的我。”这句话中,透露出的是他与时代之间深刻的共鸣。
他选择了一条不追逐风口、却扎根产业的道路。从电子元器件、市场运营到信息管理,他在多个基础岗位上积累经验,逐步理解中国制造的真实逻辑。
加入华强,对陈俊彬而言不仅是获得一份工作,更是进入一所“时代大学”。在东莞华强三洋电子担任工程师期间,他建立起对“标准与极致”的认知;在华强新城市发展有限公司担任信息主管时,他理解了信息流如何驱动价值;此后在华强商业管理、华强广场控股等子公司任职,他又深入接触到企业在复杂环境中的经营与创新。这些经历,几乎覆盖了华强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工程、信息、商业、管理,也构成了他日后决策与思考的“底层系统”。
二十余年的稳步成长,使他逐渐从一名工程师成长为具备全球视野的企业管理者。他视华强为“一所永不毕业的大学”,并坦言从中学会的不仅是经营之道,更是为人与做事的态度:稳健、真诚、心存敬畏。
随着职位的提升,陈俊彬的视野不断拓宽。他认识到,未来的竞争已不仅是企业间的比拼,更是产业体系与文明秩序之间的较量。在中美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他意识到电子元器件不仅是产业的基础,更关乎国家经济的自主与安全。
他推动公司加快数字化平台的建设,布局半导体与AI等前沿领域的产业投资。这些举措背后,是他对中国制造实现自主发展这一目标的清醒认知与责任感。
陈俊彬与华强之间,形成了一种彼此成就的关系。他亲历了华强从制造走向服务、从国内走向全球、从交易平台迈向产业生态的每一步转型;而华强,也见证了他从技术岗位走向管理决策、从执行者成长为战略思考者的全过程。
在全球变局中前行:深圳华强集团的产业使命与战略选择
当前全球技术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美之间在科技与产业领域的博弈已超越传统贸易范畴,成为系统性的战略竞争。在这一背景下,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与供应链,成为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作为中国电子元器件流通领域的核心企业,深圳华强集团在这一进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其所处的元器件领域,是整个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支撑,而华强所构建的供应链体系,正成为连接国内外市场、保障产业运转的重要枢纽。
2020年以来,地缘政治变动等冲击使全球供应链承压,各国对关键技术主导权的争夺加剧。面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深圳华强集团依托三十年的产业积累,持续推进业务体系升级。通过“华强半导体集团”拓展授权分销业务,并以数字化系统EBS打通信息与交易环节,提升产业链的整体效率与安全性。
在陈俊彬看来,全球化正在经历结构性重构,中国企业的角色也在发生转变——从产品输出者逐步发展为体系输出者和规则参与者。他指出,欧美企业凭借标准化体系和供应链整合能力占据全球市场重要位置,而深圳华强集团所探索的,是一条融合中国速度与全球标准的差异化路径。
与其将华强定义为分销商,不如视其为一个连接全球原厂与终端制造的产业中枢。它既帮助国际品牌进入中国市场,也助力国内制造企业走向海外。陈俊彬曾表示:“我们面对的竞争不是与某家企业,而是与时间。”他强调,中国企业必须加快构建自主的产业体系与生态能力,才能在变局中掌握主动权。
基于这一认知,深圳华强集团近年来持续加大在半导体设计、AI制造等前沿领域的投资力度,通过CVC产业投资机制布局上游创新企业。同时,公司在香港、深圳、济南等地建设智能仓储与数据中心,打造覆盖全球的数字化供应链网络。这一系列举措,推动华强从传统元器件分销企业,逐步转型为具备数据、算法与物流综合能力的数智化产业集团。
在陈俊彬的战略思考中,大国竞争时代尤其需要中国企业建立“三个自信”:产业自信、技术自信与文化自信。他主张深入研究欧美日等国的产业模式,但目标不是模仿,而是找到适合中国的发展路径。
政企协同:梅林与华强的共生之路
在深圳的发展历程中,企业与辖区的良性互动,往往是推动区域经济持续成长的重要动力。深圳华强集团与梅林街道之间长达三十年的合作关系,正是这一模式的生动体现。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华强在梅林落地生根。当时的梅林尚处于工业集聚、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的阶段,而华强也正处在从制造业务向科技服务转型的关键时期。三十年间,梅林逐步发展为科创高地,华强也完成了从电子市场到产业生态平台的跨越,2025年开年,华强将企业总部搬来梅林街道扎根,半年多来,业绩稳步翻倍增长,陈俊彬说:“梅林不愧是我们的福地!”
在陈俊彬看来,华强与梅林之间是一种“彼此成就”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形成,离不开辖区政府持续的制度支持与务实服务。
梅林街道始终将“让企业安心、让项目落地、让创新生根”作为服务导向,主动对接企业需求,优化区域营商环境。在华强科创广场等重大项目建设过程中,街道团队多次参与协调城市更新、产业布局与公共配套等环节,推动项目高效实施。
梅林街道办事处主任王汉伟曾指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不该是管理与被管理,而该是理解与成全。”这一理念也贯穿在其团队日常工作中——他们不仅关注企业的经营数据,更注重理解企业发展中的实际困难,并积极协调资源予以支持。
在陈俊彬看来,优质的营商环境不仅体现在政策文件中,更体现在“一个电话有人接听,遇到问题有人回应”的具体细节中。梅林街道所提供的,正是这样一种具有确定性与响应力的服务,让企业具备更强的归属感与发展信心。
如今,梅林已崛起为深圳的高科技产业集聚区,更被誉为“深圳独角兽第一街”。在这片创新热土上,华强也从一家本土企业,逐步成长为具有全球视野的电子产业生态构建者。
企业与辖区,如同共生共长的有机体——华强向上突破,梅林提供支撑,二者在长期的互动中,共同诠释了政企协同、双向奔赴的区域发展实践。
而深圳,这座以“敢为天下先”为精神底色的城市,也正因为拥有越来越多如华强这样的企业,持续推动着中国制造从跟随到创新、从代工到智造的深刻转型,并在全球产业格局中,不断贡献来自中国的解决方案与智慧。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林敏儿 通讯员赵鸿彬 蒋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