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暂不购房,五年后是“望尘莫及”还是“随意挑选”?答案显而易见。
住房,无疑是国人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它不仅仅是件商品,更是承载着“有房才有家”深厚情感的基石。对于一个家庭而言,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产,意味着安稳与归属,这是许多人在一个地方长期生活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然而,当下高企的房价,让这一目标变得异常艰难。回溯至2020年,我国平均房价已逼近万元大关,高达9860元,而同期不少家庭的月收入尚未突破万元。这之间巨大的鸿沟,使得全款购房成为多数家庭难以企及的奢望。
更直观的指标是,2020年我国的平均房价收入比达到了9.2。这意味着,一个普通家庭即便不吃不喝、没有丝毫额外开销,也需要整整9.2年才能购得一套平均价位的住房。现实生活中,家庭的日常支出占比巨大,往往占据收入的一半甚至更多,这无疑让全款购房的计划彻底落空。
因此,贷款购房成为了主流选择。但随之而来的压力同样不容小觑。天文数字般anmoins的首付款,早已掏空了许多家庭的积蓄。而长达三十年的房贷,更像是一副无形的枷锁,透支了未来几十年的收入,显著降低了未来的生活品质。
置身于此,购房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许多家庭倾其所有购买一套房后,已无力再购置第二套,第一套房往往将伴随他们数十年。正因如此,每一次购房决策都变得格外慎重。毕竟,根据央行的数据,房产已占据城镇家庭超过七成的财富总值,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家庭的“压仓石”,更是遮风挡雨的“避风港”。
尽管如此,当前房地产市场已悄然显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9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的房价数据显示:新房市场中,27城房价环比上涨,7城持平,36城下跌;二手房市场更为明显,仅17城微涨,1城持平,高达52城二手房价格出现环比下跌。
这种分化局面,让观望中的购房者倍感纠结。一方面,房价下跌的预期,让他们担心“抄底”不成反被套牢,资产缩水;另一方面,一旦房价继续攀升,未来购房的难度将直线增加。面对“不买房,五年后是买不起还是任性挑”的疑问,答案已逐渐清晰。
从城市维度审视:发展趋势与人口流动
当前,我国城镇化率已达63.89%,标志着城镇化进程进入“下半场”。其发展模式也发生转变,由过去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小城镇,转变为小城市人口向大城市集聚。这种人口流动的趋势,预示着部分小城市将面临人口流失,而大城市的人口将持续增长。
房地产市场素有“短期看经济、中期看土地、长期看人口”的说法。人口基数,尤其是新增人口,是决定一个城市房地产市场长期走向的关键因素。对于那些人口不断外流的小城市而言,未来的购房需求将持续萎缩,楼市供过于求的局面难以避免。这将导致住宅的流通性变差,升值空间有限,最终回归到纯粹的居住属性。
反观那些经济发达、人口持续流入的大城市,不断增长的购房需求将使其住宅愈发抢手,具备更广阔的升值空间,房价上涨的可能性也更大。
从住宅维度审视:过剩与分级
我国住宅市场已显现出供过于求的局面。央行数据显示,城镇居民拥房率已达96%,拥有两套及以上住房的家庭占比高达41.5%。这意味着,大部分城镇居民已满足基本居住需求,部分甚至拥有多套房产,其购房动机更多转向了投资而非刚需。
据统计,我国城镇人均住宅面积已达到40平方米,仅城镇住宅便足以容纳12亿人口居住。若加上农村住宅和部分小产权房,总居住容量足以覆盖34亿人口。住宅的绝对数量已然过剩,只是部分房产处于空置状态,未能有效流入市场,才使得供需矛盾不那么尖锐。
2017年,西南财经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城镇住宅空置率高达21.4%,意味着近两成的城镇住宅处于闲置状态。若这些房产集中进入市场,将极大改变供需格局。
未来,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购房将更多地转向改善居住品质。因此,品质优良、居住体验舒适的住宅将更受欢迎,而普通住宅的价值将更多体现在其基础的居住功能上。这种住宅内部的分级与分化,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综合来看,从城市维度分析,未来在小城市购房或许会越来越容易,但大城市五年后将更显“望尘莫及”。从住宅维度看,如果选择观望,五年后那些品质上乘的住宅将更加“买不起”,而数量庞大的普通住宅,或许真的能让你“随便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