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与汇丰银行联合发布报告,聚焦绿色船舶领域,系统分析航运业绿色转型的产业现状、金融支持路径、实践经验及发展挑战。报告指出,全球航运业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需1-1.9万亿美元投资,绿色船舶作为转型核心,亟需多元金融支持。
绿色船舶产业发展现状
国际层面,IMO《净零框架》确立2028年生效的强制性减排与碳定价机制,欧盟已将航运业纳入碳交易体系。国内出台《船舶制造业绿色发展行动纲要(2024-2030年)》,明确2025年、2030年两阶段发展目标。技术方面,形成清洁能源、能效提升、碳捕集三大技术方向,LNG、甲醇燃料船舶已规模化应用,氢、氨燃料技术处于示范阶段。产业链呈现“上游集中、中游领跑、下游分散”特征,上海、江苏、山东等沿海省市形成产业集聚,上海聚焦高端装备,江苏主攻LNG船舶,山东发力清洁能源应用。
金融支持路径与国内外对比
国内金融支持涵盖债权、权益、保险三大领域。债权端以中长期贷款、供应链金融为主,转型贷款、绿色债券逐步兴起,交银金租等机构2024年绿色船型投放超百亿;权益端依赖政府引导基金与国企并购,深圳绿色航运基金等发挥政策撬动作用;保险端探索政府与保险公司共保模式,覆盖建造、运营等全周期风险。
国际方面,以《波塞冬原则》为核心形成成熟融资体系,绿色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应用广泛,租赁模式创新迭出,如日本JOLCO模式附带环保标准要求。对比来看,国际资金来源更多元、产品更丰富,国内则以政策引导为主,环境效益量化评估与市场机制有待完善。
上海实践与全国发展挑战
上海作为产业高地,已形成技术集群、市场化减排、金融创新三位一体发展模式。其将31家航运企业纳入地方碳市场,2023年碳配额交易量达77万吨;发布国内首个涵盖水上运输业的转型金融目录,推出利率与降碳目标挂钩的融资产品,并成立绿色船舶保险共同体。
全国层面仍面临多重挑战:市场化激励机制不足,全国碳市场未纳入航运业;绿色船舶融资面临技术迭代、政策波动等综合性风险;金融产品适配性不足,社会资本参与度低;清洁燃料加注、岸电等配套基础设施投资回报不明晰。
发展建议
报告提出四大建议:一是强化政策与市场协同,将航运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制定自愿减排方法学;二是发展组合融资,引导债权、股权资金精准匹配不同成熟度技术;三是丰富金融产品,推广可持续发展挂钩工具,探索“技术流”定价机制;四是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推动清洁燃料加注网络与碳捕集示范项目建设,完善绿色航运生态。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知识产权、数据隐私,只做内容的收集、整理及分享,报告内容来源于网络,报告版权归原撰写发布机构所有,通过公开合法渠道获得,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如对报告内容存疑,请与撰写、发布机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