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波行情我又踏空了! ”看着手机屏幕上沪指收复3900点的推送,老张狠狠捶了下大腿。 他的股票账户里,几只科技股还在成本线附近挣扎,而同事买的沪深300指数基金今年收益已超18%。 数据显示2025年A股人均盈利2.15万元——但他自己的账户,还绿着。
这种割裂感正在许多投资者身上上演。
2025年10月21日,A股三大指数全线上扬,沪指成功站上3900点关口,创业板指更是大涨2.92%。
表面看市场一片火热,但成交额却较前一日大幅缩量19.5%,呈现典型的“缩量上涨”格局。
资金像捉迷藏一样,明明指数在涨,增量资金却迟迟不肯进场。
周末的两条消息彻底改写了市场剧本:中美高层视频通话同意重启经贸磋商,二十届四中全会敲定“十五五”规划方向。
美股探底回升、A50指数连夜涨近1%,避险资产黄金白银大幅回调,这些信号像暗号一样指向同一个结论——主力资金的底牌已经摊开。
中美贸易摩擦的缓和让极端风险大幅降低。
美方原本威胁的100%关税被特朗普公开称为“不可持续”,但协议仍留有余地:双方保留10%的基准关税作为战略威慑,24%的关税暂停期仅90天。
这更像一场“休战”而非“终战”,科技封锁等核心矛盾仍未解决。
另一边,“十五五”规划直接划出投资地图。 人工智能重点从算法转向应用场景,重庆低空经济试验区已规划超100亿元基建投资;量子技术、固态电池等“卡脖子”领域成为突破重点。 政策红利像精确制导的导弹,集中砸向科技自主与资源安全两条主线。
为什么成交量萎缩,指数却能持续上涨? 答案藏在权重股的筹码结构里。 拉升一只科技股可能需要400亿成交量,但拉动15万亿的白酒板块只需400亿,3万亿的白酒甚至100多亿就能撬动。 大金融、大消费的筹码高度集中在汇金、国资委手中,这些“压舱石”轻轻一动,指数就能抬头。
主力资金的操作冷静得反常。 5月9日A股普跌时主力单日净流出500亿元,但跌幅有限,权重股护盘明显。 这种“缩量下跌”符合典型洗盘特征:主力借恐慌清洗散户筹码,而非真正出货。 科技股则呈现高波动,人工智能板块一日净流入140亿元,次日就能流出111亿元,短期套利意图明显。
“指数回来了,大家10月份的亏损回来没有? ”这个问题戳中许多人的痛处。2025年的A股呈现强烈分化:通信、有色板块涨幅超25%,金融地产持续滞涨;ST宇顺靠并购数据中心8个月暴涨8倍,大量中小盘股却跑输大盘。
这种分化让人均盈利2.15万元的数据充满争议。
主力一方面借利好拉升指数,另一方面通过震荡洗盘收割散户。 5月30日,北向资金减持白酒龙头的同时,国内游资爆炒AI概念。 普通股民难以分辨眼前的热闹是“倒车接人”还是“请君入瓮”。
当5000多只股票中找出确定性上涨的标的如同大海捞针,指数基金成了更稳妥的选择。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股票型被动指数基金规模突破3.26万亿元,持有A股市值占比达51.11%,历史上首次超越主动权益基金。
机构建议采用“核心 卫星”策略:用沪深300、中证A500等宽基指数打底,搭配科创50、行业轮动ETF捕捉结构性机会。 估值定投法成为实用工具——当指数PE历史分位低于20%时分批建仓。 以中证A500为例,当前市盈率13.36倍,低于近97%的时间段。
外资用真金白银投票。
摩根士丹利报告显示,2025年9月净流入中国股市的外资反弹至46亿美元,创下自2024年11月以来单月最高纪录。
高盛预计到2027年底A股还有约30%上涨空间,主要由12%的盈利增长和5?0%的重估潜力推动。
但风险从未远离。
行业轮动强度逼近历史峰值,部分热门赛道估值已透支未来业绩。
中美贸易摩擦的阶段性缓和背后,科技封锁等长期矛盾依然存在。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在指数牛的狂欢中保持清醒,或许比预测下一个高点更重要。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