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立仅四年的创新生物技术公司靖因药业(Sirius Therapeutics)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高盛、海通国际、汇丰联袂担任联席保荐人。
这家聚焦于siRNA(小干扰RNA)疗法的临床阶段生物药企,带着“同类首创”、“全球合作”、“腾讯入股”、“扭亏为盈”等一连串亮眼标签,叩响了港交所大门。
然而,在光鲜的叙事背后,其商业化路径的遥远,以及对非经常性收益的依赖等,也使其资本之路充满不确定性。
从招股说明书披露的产品管线来看,靖因药业的战略布局清晰而雄心勃勃。公司围绕siRNA技术平台,构建了三大核心产品管线,分别切入凝血功能障碍、心脏代谢疾病与肥胖症三大高发、高负担的慢性病领域,每一个赛道都孕育着百亿美元级别的市场空间。
其核心产品SRSD107是一款靶向凝血因子XI(FXI)的siRNA药物,旨在治疗静脉血栓栓塞(VTE)等凝血功能障碍疾病。该产品目前正处于欧洲II期多中心临床试验阶段,并计划在中国及澳大利亚/新西兰启动另一项II期试验。
招股书强调,SRSD107具备“潜在同类首创”(potential first-in-class)的差异化优势,其亮点在于可能在不增加出血风险的前提下实现强效抗凝,从而覆盖那些不适合使用传统抗凝药(如口服抗凝药DOACs)的高危患者群体。这一特性若能在后续临床中得到验证,将有望颠覆现有抗凝治疗格局。
第二款关键产品SRSD216则是一款靶向脂蛋白(a)(Lp(a))的siRNA疗法,用于治疗高Lp(a)血症及相关的心血管疾病。Lp(a)是近年来心血管领域备受关注的独立致病因子,目前全球范围内尚无有效药物。SRSD216已在中美同步进入IIa期临床试验,公司称其为“潜在同类最佳”(potential best-in-class)。临床前数据显示,其在给药后可实现超过95%的Lp(a)抑制,且持续时间长达12周以上,具备“半年一针”甚至“一年一针”的给药潜力,这将极大提升患者依从性。
第三大管线SRSD384则直指当下最火热的减肥药赛道。该产品靶向INHBE蛋白,是一种非肠促胰素通路的siRNA疗法。与当前主流的GLP-1受体激动剂(如司美格鲁肽)不同,SRSD384旨在通过调节能量消耗来促进脂肪减少,同时保护骨骼肌,实现“保肌减重”。这一机制若能成功,将有效解决GLP-1类药物导致的肌肉流失问题,成为差异化竞争的关键。
从技术路径看,靖因药业的siRNA平台基于专有的化学修饰技术(PEPR平台),旨在提升药物的稳定性、靶向性和持久性。公司披露,该技术在靶向AGT蛋白时,展现出比未修饰序列更强且更持久的敲低效果(即通过人为的方式干扰RNA,使得基因表达降低,让蛋白质无法正常工作,从而改变生物体的性状)。这一技术壁垒,是其区别于其他siRNA药企的核心竞争力。
如果说产品管线构建了靖因药业的“故事”,那么财务数据则揭示了其“现实”。
招股书显示,截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尚未产生任何产品销售收入,亦无销售成本。这本是创新药企的常态,但其“扭亏为盈”的财务表现却引发了市场广泛关注。
2023年和2024年,靖因药业的期内亏损分别为3.09亿元和3.42亿元,两年合计亏损6.51亿元。然而,2025年上半年,公司却录得期内利润3446.1万元,成功实现由亏转盈。
但深入分析便可发现,这一盈利并非来自主营业务,而是高度依赖非经常性收益。
招股书明确指出,2025年上半年,靖因药业其他收入及收益达到1.44亿元,而上年同期仅为450.8万元。其中,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收益增加了约1.40亿元。
这笔巨额收益的来源,正是其与全球基因编辑巨头CRISPR Therapeutics(CRSP.O)的战略合作。2025年5月,双方达成全球共同开发及商业化协议,合作开发包括SRSD107在内的siRNA疗法。根据协议,靖因药业获得了2500万美元现金和价值7000万美元的CRISPR股份,以及高达8亿美元的潜在里程碑付款。
这笔交易不仅为靖因药业带来了现金流,更因CRISPR公司股价的上涨,使其持有的股份公允价值大幅增值,从而在账面上“创造”了巨额收益。换言之,靖因药业的“盈利”,本质上是资本市场对CRISPR公司价值重估的间接体现,而非其自身产品商业化能力的证明。
此外,2025年上半年,靖因药业研发开支为6466.7万元,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这可能与公司优化管线开发节奏、控制IPO前财务支出有关。但随着核心产品进入中后期临床,研发费用一旦大幅攀升,届时公司的资金压力或将再度凸显。
靖因药业的股东阵容堪称豪华,为其IPO之路增添了重要砝码。根据招股书,OrbiMed Asia、OrbiMed U.S.及Creacion Ventures均为公司联合创始人,各持有20.23%股权,构成控股股东组。OrbiMed是全球顶级的医疗健康投资机构,其背书为靖因药业的技术实力和长期价值提供了有力证明。
而靖因药业通过多轮融资已累计募集资金约1.44亿美元,显示出资本市场对公司的持续认可。
招股书显示,腾讯旗下意像架构投资持有靖因药业8.14%股权,汉康资本旗下基金合计持股超13%,这些知名机构的加持,不仅为公司带来了资金,更可能在后续商业化、BD(业务拓展)合作等方面提供资源支持。
2025年4月,靖因药业完成4750万美元B2轮融资,投后估值达到2.5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8亿元)。这一估值对于一家尚无产品上市的初创药企而言已属不低,其估值逻辑主要基于siRNA赛道的高增长前景(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2040年全球市场将达503亿美元)、以及与CRISPR的深度合作带来的协同效应等。
此外,靖因药业产品管线具备差异化和高潜力。SRSD107、SRSD216、SRSD384分别切入抗凝、降脂、减肥三大热门赛道,且均具备“同类首创”或“同类最佳”的潜力。尤其是SRSD107与CRISPR的合作,展现了其全球化的BD能力,这在生物科技领域是重要的加分项。
然而,这其中也隐含风险。
当前靖因药业的高估值高度依赖资本市场情绪,若IPO后市场遇冷或临床进展不及预期,估值回调风险较大。高估值也导致了IPO定价难题,若定价过高,可能透支未来成长空间;若定价过低,则可能无法满足融资需求,因此仍需探索如何在投资者热情与公司长期价值之间找到平衡。
此外,靖因药业依然面临其他方面的挑战,尤其是与CRISPR的合作虽带来巨大利好,但也使公司面临核心产品命运一定程度上掌握在他人之手的风险。双方的50:50共同开发模式,意味着未来商业化收益将被平分,且决策权可能受限。未来若双方在研发策略、商业化决策上产生分歧,可能对公司发展造成重大影响。
同时,靖因药业商业化路径依然漫长。从市场经验来看,siRNA药物从II期临床到最终获批上市,至少需要5-8年时间,期间需投入数十亿元资金。即便一切顺利,公司最早或也要到2030年后方能实现产品上市和产生收入。在此期间,其财务状况将长期依赖融资及外部合作。
目前,siRNA赛道已成兵家必争之地,市场竞争十分激烈。Alnylam、Arrowhead等国际巨头已有多款产品上市,国内亦有圣诺医药、瑞博生物等企业在积极布局。靖因药业虽有差异化优势,但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仍需时间检验。
靖因药业的IPO,是资本市场对前沿生物技术的又一次押注。其代表着一种信念:通过技术创新,从基因层面解决重大疾病,将创造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回报。与CRISPR的合作、腾讯的入股等,都为这一信念增添了可信度。
但投资者最终买单的,是可验证的临床数据、可实现的商业化路径和可持续的盈利能力。靖因药业的“扭亏为盈”,则更像是一场“财务魔术”,当前创新药企面临的仍是高风险、长周期的持续投入压力。
综合来看,靖因药业较为符合港交所18A章上市规则。港交所于2018年推出的18A章,为尚未盈利或无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开辟了上市通道。作为一家拥有核心产品进入II期临床的创新药企,靖因药业完全符合该规则的上市门槛。且监管层更关注的是公司的技术先进性、研发能力、知识产权和管线进展,而非短期盈利能力。
然而,审核通过并不等于市场成功。真正的考验,或许才刚刚开始——靖因药业需要用扎实的临床数据,证明公司技术的先进性,用成功的BD合作,证明战略的可行性,用最终的产品上市,证明其价值的可持续性。
敬告读者:本文基于公开资料信息或受访者提供的相关内容撰写,洞察IPO及文章作者不保证相关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无论何种情况下,本文内容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