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两年,AI成为科技圈最热风口,国内外巨头纷纷重金布局。但一个现实问题日益凸显:投入巨大,究竟谁真正赚到钱了!分析各大厂的AI布局和财报,行业现状已然分化:少数公司靠AI拉动增长,更多企业仍在投入期摸索,大部分处于赔本赚吆喝的阶段。
四大变现路径:模型、服务与“卖铲人”
目前头部厂商主要通过四种模式布局AI,商业化能力差异显著:
第一类是模型即产品,直接面向普通用户推出AI应用,主要依靠订阅会员盈利。此赛道同质化严重,用户黏性低,多数玩家仍在烧钱投广告拉新,能实现自负盈亏的极少。
第二类是模型即服务,通过云平台向企业提供AI模型调用或定制开发,这是目前最成熟的变现路径。企业端的明确需求使其成为AI收入的重要支柱。
第三类是AI即功能,将AI技术融入现有业务提效,虽不直接产生AI收入,但通过降本增效间接贡献利润。
第四类是“卖铲人”模式,提供算力基础设施,投入巨大且回报周期长。
三大梯队分化:领跑者与追赶者
从商业化进度看,市场已形成清晰梯队格局:
第一梯队的百度、阿里、腾讯、华为,AI已成为重要增长引擎。百度2025年Q1非广告收入同比增长40%,主要靠AI云业务推动;阿里云业务连续多季度保持三位数增长;腾讯虽未单独披露AI收入,但承认AI对广告和游戏业务有实质贡献。
第二梯队的快手、美图等,通过AI打造爆款应用或为主业赋能已见成效。快手的AI视频生成工具可灵Q1收入超1.5亿元;美图凭借AI功能实现营收和利润双增长。
第三梯队的科大讯飞、昆仑万维等,虽有AI产品但仍处投入期,面临亏损换增长的局面。
投入巨大,盈利尚远
尽管部分公司已从AI中获得收入,但行业整体仍面临投入远大于回报的现状。腾讯、阿里等大厂每年研发投入高达数百亿,且持续加码。阿里宣布未来三年将投入3800亿用于AI和云计算。
与此同时,AI盈利面临挑战。随着DeepSeek等开源模型的崛起,闭源大模型的溢价优势正在削弱。目前,几乎没有公司能单靠AI业务实现正现金流。
AI是一场不能掉队的军备竞赛。它虽不能立即养活公司,却是企业赢得未来的入场券。巨头们正在用今天的投入,换取明天的想象空间。这笔投资是否划算,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