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国资产业基金完成了一场深刻的功能迭代。
在政策体系持续完善的背景下,这类基金彻底告别了以往“重规模、广撒网”的粗放模式,转而以“产业培育”为核心使命,通过精准资本配置、机制创新突破与全链条生态构建,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这场转型不仅重塑了国资资本的运作逻辑,更在地方产业竞争中勾勒出差异化发展的新图景。
使命重构:
从“资本放大器”到“产业助推器”的定位升级
国资产业基金的功能转变,本质上是国家产业发展需求与资本运作规律深度适配的结果。2025年,这一转变在政策引导与市场实践中形成明确共识,推动基金角色实现三重进阶。
1.政策锚定产业导向
顶层设计的迭代为基金转型提供了根本遵循。2025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政府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5〕1号),首次明确将“服务产业升级”置于“资本放大”之上,提出“产业投资与创业投资协同发力”的双轮驱动模式。7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征求意见稿进一步细化导向,要求基金从“规模竞争”转向“价值创造”,重点考核产业落地成效而非单纯资金撬动比例。
地方政策层面更显针对性:深圳3月出台的《促进风投创投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2025-2026)》提出构建万亿级“20+8”产业基金群,将“产业生态培育”作为核心目标;武汉6月发布的科技金融行动方案,则通过差异化考核机制引导基金深度参与产业链构建。
2.功能聚焦三大维度
与以往单纯的资金供给角色不同,2025年的国资产业基金形成了多维服务能力:
布局逻辑:
分层聚焦与差异化竞争的双重布局
2025年的国资基金布局彻底摆脱了同质化内卷,形成“国家级攻坚、地方级深耕”的分层体系,各地依托禀赋打造特色赛道,展现出鲜明的差异化特征。
1.国家级基金:战略级领域的“破局者”
国家级基金以“解决战略性难题”为核心,重点布局半导体显示、商业航天、量子科技等关键领域,采用“中央统筹+地方落地”的联动模式。其投资逻辑呈现两个显著特点:
2.地方基金:特色赛道的“深耕者”
地方基金成为2025年资本布局的主力军,据执中ZERONE数据,上半年政府类资金在机构LP出资中的占比已从40.8%飙升至68.3%,且呈现出鲜明的区域特色:
机制革新:
适配产业培育的制度突破
为破解传统国资基金“不敢投、不耐投”的困境,2025年各地密集推出机制创新举措,构建与产业培育规律相适配的制度环境。
1.耐心资本的制度保障
长期主义成为基金运作的核心原则。政策层面通过多重设计培育耐心资本:
制度设计的完善已显现实效,早期投资占比显著提升。据第一新声调研数据,2025年第一季度受政策引导,天使轮、A轮、B轮等早期阶段投资合计占比约为80%,远超2024年同期;投中研究院数据亦显示,2025年上半年早期投资交易数量占比达27%,部分聚焦硬科技的政府引导基金因将早期项目投资比例纳入考核,种子期、天使期布局力度尤为突出。例如武汉通过提高政府基金对种子、天使基金的出资比例至50%以上,并推出10亿元星火种苗基金,进一步强化“投早、投小、投科技”导向。
2.容错机制的精准松绑
针对硬科技投资高风险特性,多地建立科学容错体系。武汉明确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可分别承受不超过80%、60%的整体亏损,单个直投项目允许100%亏损;深圳则探索取消早期基金的返投时序要求,进一步释放投资活力。行业人士评价,此类政策跳出了短期盈利考核的桎梏,为硬科技投资提供了关键制度保障。
3.GP遴选的标准升级
随着基金功能转型,地方国资LP选择管理人的标准也发生根本变化。财务回报不再是唯一指标,GP的产业资源整合能力与赛道深耕经验成为核心考量。在生物医药领域,具备临床资源的专业团队更受青睐;在新能源领域,能够穿透全产业链的投资能力成为遴选关键,这种转变加速了GP行业的专业化分化。
生态构建:
“募投管退"全链条的系统优化
2025年的国资产业基金不再局限于单点投资,而是通过全流程体系完善,构建起闭环式产业服务生态,显著提升资本运作效率。
1.募资端:多元化“长钱”供给体系形成
基金募资从依赖财政资金转向多元渠道:一方面,政策引导社保基金、保险资金等入市,深圳明确推动设立千亿级产业基金投向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另一方面,创新融资工具落地,5月债券市场“科技板”将创投机构纳入科创债发行主体,6月北京发行100亿元全国首单政府引导基金专项债,为基金提供稳定资金来源。
2.退出端:并购与IPO双轮驱动
退出渠道的畅通为基金循环运作提供保障。并购退出成为核心路径:证监会5月修改重组管理办法,推行“投资期限与锁定期反向挂钩”机制;上海推出超500亿元国资并购基金矩阵,年内超百家上市公司参与设立并购基金。IPO退出同步回暖,港股市场复苏与A股科创板支持叠加,上半年投资机构减持金额达587亿元,同比翻倍。
尽管转型成效显著,国资产业基金仍面临多重挑战。母基金研究专家国立波指出,社会资本参与度不足仍是突出问题,需通过建立“社会化LP让利机制”与提高长期资金配置比例破解。华东地区某国资基金负责人则强调,避免同质化竞争的关键在于立足区位优势,从人才、政策、营商环境等多维度构建差异化竞争力。
从发展趋势看,2025年的转型只是开端。随着“耐心资本”规模持续扩大、专业化运作能力不断提升,国资产业基金将进一步摆脱行政化束缚,在科技自立自强与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核心的作用。未来,这类基金不仅是资本的供给者,更将成为产业生态的组织者、技术创新的推动者,真正实现从“资本输血”到“产业造血”的质变。
宝利投资作为一家专业的投研服务企业,始终聚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半导体芯片、商业航天等硬科技领域,以全周期、专业化的投研服务,深度赋能科技创新企业成长,为行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