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半月谈
半月谈记者 孙飞
当前,美国出现“链上化债”迹象。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美国国债产品——代币化国债爆发,由去年年中的不到13亿美元、快速增加至近期的超70亿美元。与此同时,与现实世界美元、美债等法定资产挂钩的特殊加密货币稳定币发展势头迅猛,如发行泰达币的Tether公司2024年已成为美国国债第七大外国买家。“链上化债”展露美国新型金融霸权,凸显其债务输出路径转换,将给全球金融秩序带来隐忧。
“链上化债”数量激增
多家外媒援引第三方平台数据称,到今年8月下旬,链上美债已达74.5亿美元新高。去年年中时,这一市场规模还“不到13亿美元”。
随着区块链、虚拟货币等快速发展,与之关系密切的真实世界资产代币化关注度不断提升,美债代币化是其中重要类型之一。
业界人士表示,资产代币化是通过区块链技术,将现实中的实体资产,如房产、设备、债券等,转化为链上可交易的数字通证,从而在链上进行标识和交易。这种将传统资产与区块链融合的方式,一定程度被视为连接传统金融和去中心化金融的桥梁。
知名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于2024年与资产代币化平台合作推出的代币化基金BUIDL,扩张快、规模大。外媒报道称,到今年年中该基金规模已超20亿美元,吸引了不少来自亚太地区的投资者。
在美债代币化产品之外,伴随稳定币快速发展,美国化债也迎来新的空间。
今年6月,美国参议院通过《指导与建立美国稳定币国家创新法案》(以下简称《天才法案》),将稳定币纳入监管。
9 月17日,纽约证券交易所电视屏幕上播放画面
观察人士认为,稳定币具有与美元、美债等1:1挂钩的特点,美国政府意在促进美元稳定币合规发展,释放美元稳定币需求,并将美元稳定币间接转化为对美债的支撑。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25年3月,稳定币最大发行者Tether公司发行的泰达币规模接近1500亿美元,第二大发行者Circle公司发行的美元币规模超过600亿美元,两者分别将八成和九成的储备投资于美债和美债回购协议。
2024年,Tether公司净买入331亿美元美债,成为当年仅次于开曼群岛、法国、卢森堡、比利时、新加坡和英国的第七大外方买家。就总量而言,目前Tether公司成为美债的全球第十九大持有者。
债务输出路径转换
专家表示,美国“链上化债”抬头,凸显美国债务输出出现路径转换。
一方面,区块链技术正成为美债全球分销的新载体。深圳市前海管理局原副局长王锦侠等认为,美国正在将区块链网络,转换为其债务输出的高效基础设施。
链上美债近来的爆发式增长,恰好对应美国政府债务上限危机、地缘政治紧张时期,当传统的双边政府购买渠道受阻时,分散化的链上市场成为美国新的融资来源。
尽管美债代币化相较于几十万亿美元的美国总债务仍显微小,但其增长轨迹和渗透模式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验证了通过技术包装实现债务输出的可行性。
另一方面,华尔街巨头也在“链上化债”中发挥重要作用。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研究员刘典等认为,从技术架构看,链上美债代币化或许并非真正去中心化,更多是传统金融体系在区块链上的映射——发行方仍是传统金融机构,储备资产仍由华尔街巨头管理,监管框架仍遵循美国法律。真正改变的只是交付方式——从纸质凭证变为区块链代币,从营业时间交易变为7×24小时操作。
以贝莱德公司为例,它不仅管理着BUIDL基金,同时是Circle公司美债储备的主要托管方,凭此取得相当比例的利息收入。
这种利润分配模式更像是金融巨头通过技术中介收取数字化费用。与此同时,Robinhood、Coinbase、Circle等金融科技公司,在前台承担起将美国资产包装成链上产品销往世界的任务。由此,美国政府获得低成本的债务融资。
给金融秩序带来隐忧
依赖于国际支付体系、石油美元循环机制和各国央行美元储备需求的传统美元霸权,原本已日渐面临替代方案的挑战,但随着美元币等稳定币更多成为链上借贷的基础抵押品、链上借贷以美债收益作为利率基准频次增加、美元稳定币作为中介资产的情形变多,链上美债可能对美元霸权形成新的支撑,并通过区块链网络的“技术中性”外衣增加其渗透力,再度提升其他经济体对美元的依赖。
专家认为,美国“链上化债”展露的“新型霸权”,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抗击打性和扩展性等特征。当链上资产管理规模不断壮大、数字货币成为国际贸易重要结算工具时,这种通过技术诱导实现的金融霸权,很可能对全球金融秩序带来新的隐忧。
业界人士认为,美国《天才法案》的推出,赋予稳定币支付职能,点对点式去中心化的支付活动也可能快速兴起,并对现有全球支付格局产生冲击。
为了迎击链上金融霸权威胁,同时为抢抓数字经济时代的主动权,越来越多的经济体展开积极防御。此前,欧洲央行一位高级官员警告称,与美元挂钩的稳定币快速普及,可能削弱欧洲央行对欧元区货币政策的掌控。近期,一些国家出台法案规则,将包括稳定币在内的加密资产纳入监管框架,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探讨推出与自身法定货币挂钩的稳定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