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看到关于美国豆农的报道,心情十分复杂。一方面,媒体大肆宣传“丰收”的景象,粮仓堆积如山,仿佛每一颗大豆都是财富;另一方面,却是农民们在镜头前哽咽诉苦,自己的大豆成熟了,却没有人来收购,最后只能任其腐烂在田里,单个农户的损失往往高达数万美元。这种巨大的反差,简直像是一场黑色幽默的戏剧。
按理说,丰收本该是农民最期待的时刻,为什么现在却成了沉重的负担呢?原因在于一个曾经最大买家的缺席——中国。以往每到丰收季节,美国大豆协会都会喜笑颜开,因为来自中国的大订单早已排满。但今年却完全不同,自5月以来,中国没有采购一粒美国产大豆,协会的高层也公开表达了他们的焦虑。
有人或许觉得,单一国家暂停进口影响不会太大?然而,仅凭一组数据就能清楚地看出问题的严重性:2024财年,美国大豆的出口总额为245.8亿美元,其中126.4亿美元都来自中国,占比超过一半。相比之下,排在第二的墨西哥全年进口量连600万吨都不到,甚至不及中国常规采购量的零头。
更值得注意的是,季节性的变化。每年9月至次年1月是中国集中购买美豆的关键时段,通常在这个期间,约8%至9%的大豆产量都会送往中国。然而,今年同期的数据却是零采购。这就像餐馆老板发现,他的老顾客突然失联,而厨房里的食材却堆积如山,怎能不让他急得团团转?
目前,专业机构已经发出预警:如果中国在11月中旬之前仍未恢复采购,美国将面临1400万至1600万吨的大豆缺口。这一数字非常庞大,港口的运输数据也印证了这种趋势。今年前九个月,美国粮船数量大幅下降,从去年同期的72艘降至32艘,下降幅度达到56%。尤其从7月开始,来自美国的粮船几乎没有再抵达中国港口,取而代之的是每月超过40艘来自南美的货船。
豆农的生存状况越来越严峻。一位内布拉斯加州的农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虽然今年收成不错,但基本看不到希望。”在不断上升的生产成本面前,市场价格却大幅下跌,经过计算,每英亩大豆的亏损大约为120美元,玉米则更严重,达到220美元。一个中型农场,年净亏损可以轻松突破5万美元。
为了维持生计,很多农民不得不卖掉资产。艾奥瓦州的农机拍卖市场异常活跃,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设备排队出售,整体拍卖量比去年增长了三成。一位老农无奈表示,自己家那台使用了八年的联合收割机,原价15万美元,现在即便五折出售,也很难找到买家,最后只能忍痛将其卖给废品回收站,换取一点生活费。
美国农场的破产情况也在加剧。今年7月,彭博社报道,美国农民提交的小企业破产申请已达到五年来的最高水平。阿肯色大学的数据跟踪显示,在2024年4月到2025年3月期间,预计全国会有259起农场破产,比去年同期几乎翻了一倍,形势愈加严峻。
面对这种紧急情况,政府本应出台有效措施,然而特朗普团队的应对方式让人困惑。意识到中国市场的丧失后,他们提出了所谓的“全球推销”,目标直接锁定了印度。特朗普亲自赴新德里,与莫迪进行高调会谈,推动所谓的“大豆合作计划”。然而业内人士清楚,其他市场根本无法填补中国留下的巨大空缺。美国大豆协会的主席拉格兰曾明确表示,中国单一市场的采购量远超过其他所有海外客户的总和。即便将非洲和亚洲一些小国的需求加在一起,也不及中国的三分之一。这样的策略注定难以成功。
在推销失败后,政府转而采取“数字游戏”。9月5日,美国农业部突然宣布与“未知买家”达成了一笔20.5万吨的大豆交易,几天后又宣布增加到32.8万吨,并声称“出口创下新纪录”。然而,这种说法显然不可信。毕竟,去年同期中国单月的采购量就高达650万吨,要凑足这个数量,至少需要20个“神秘买家”同时购买。很快,网民们揭露了真相,这不过是通过“凑单”来填补空缺,实则无济于事。
接下来,政府又转向台湾地区,宣称达成了“重大成果”:台湾承诺未来四年将采购价值100亿美元的美国大豆。但经过核实,台湾的年度采购量大约为38亿美元,按照这个数字,四年的总额应该是152亿美元。而现在的承诺额少了34%,却被包装成外交胜利,实在是粉饰太平。
更让农民们寒心的是,政府承诺的财政援助也成了空头支票。在之前的贸易战期间,联邦政府曾发放230亿美元的补贴,让很多农民产生了“有保障”的错觉。然而这笔补贴已于9月到期,新的100亿至140亿美元的援助计划因政府停摆至今未能通过,农民们依然没有收到任何帮助。
伊利诺伊州大豆协会的代表直言不讳:“我们需要的是稳定的市场,而不是临时的救济!”现在仓库里满是新收获的大豆,而政府非但没有帮助打开销路,反而间接帮助了竞争对手。当阿根廷取消谷物出口税时,中国立即增加了对阿根廷大豆的采购,而美国财政部长却主动送上200亿美元援助,这一做法让人难以理解。
在中国明确表示暂时不采购后,特朗普甚至通过社交平台发文威胁,称中国“蓄意拒购属于敌对行为”,并扬言将终止食用油贸易。然而他似乎忘记了,美国的生物柴油产业高度依赖从中国进口的废弃食用油原料,一旦中断,这将对美国自身造成巨大的损害,所谓的威胁更像是自伤。
有人可能会问:当普通农民陷入困境时,美国的富豪们在做什么?答案是,他们正在趁机低价“抄底”。近年来,美国农地价格暴涨,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悄悄买入了27.5万亩土地,成为全美第43大土地所有者。而美国的农场总数在2022年比2017年减少了7%,大量破产农场被资本以低价收购。对他们来说,这场危机简直是一场财富盛宴。
讽刺的是,政府一方面允许农民破产,另一方面却热衷于“形象工程”。为了掩盖粮食严重过剩的事实,他们取消了全国饥饿状况调查,称之为“优化统计流程”,但实际是“眼不见为净”。在一些地方,宁愿将多余的粮食焚烧转化为生物燃料,也不愿意用于救助贫困群体,这样的“人道主义”令人心寒。
实际上,现在美国大豆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已经大幅下降,想要重新回到原来的市场位置,难度极大。中国早已完成供应链多元化布局,今年1到9月,南美的大豆运输频繁,每月都有40艘以上的货轮准时到港,供应稳定且可靠。此前,美国曾占中国进口总量的21.1%,如今即便完全退出,中国的国内供应体系依然能稳步运作,这正是战略自主带来的优势。
最终,这场大豆危机的最大输家依然是基层的农民。他们按照政府的政策辛勤耕作,期待丰收带来回报,却换来了巨额亏损、设备贱卖、债务缠身,甚至不得不离开农场。而那些鼓吹“让美国再次伟大”的政客和资本集团,正是在这场混乱中获取了最大的利益。这种荒诞的现实,怎能不让人感到唏嘘?所谓的“美国梦”,对于豆农来说,早已变成一场彻头彻尾的“美国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