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文件显示,东鹏饮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10月9日再次提交上市申请,这是继今年4月3日首次递交申请失效后的第二次冲刺。
作为中国功能饮料的龙头企业,东鹏饮料在A股市场表现强劲,截至10月9日总市值约1548亿元,账上现金类资产高达142亿元,2025年上半年营收和净利润增幅均超过36%。
然而,公司仍计划通过港股IPO融资约14.93亿元,引发市场对其“左手理财、右手融资”策略的质疑。
壹、赴港IPO之路
东鹏饮料的核心产品东鹏特饮在国内能量饮料市场销量占比达47.9%,连续四年位居行业第一。
公司于2021年5月27日在上交所主板上市,成为“A股功能饮料第一股”。2025年4月3日,东鹏饮料首次向港交所递交主板上市申请,但因未在6个月内完成上市流程,申请于10月3日自动失效。仅六天后,公司火速再次递表,由华泰国际、摩根士丹利和瑞银集团担任联席保荐人。
此前,东鹏饮料曾计划在瑞士证券交易所发行GDR,以拓展欧洲市场,但于2024年2月终止。随后公司转向港股,于2025年3月通过H股发行方案,并于4月正式递表。
贰、财务表现:高增长背后的隐忧
2025年上半年,东鹏饮料营收首次突破百亿,达107.37亿元,净利润23.75亿元,同比增幅均超36%。全国化布局成效显著,华北市场收入增速达73%,成为公司第二大市场;广东大本营市场仍保持20%以上增长。
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从85.05亿元增至158.3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36.5%;归母净利润从14.41亿元跃升至33.27亿元。然而,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下滑23.24%,经营活动净现金流与净利润的比值降至0.73,显示部分利润尚未以现金形式收回。
尽管公司现金类资产总额达142.23亿元,但短期借款激增至65.51亿元,资产负债率升至66.08%,形成“存贷双高”现象。公司解释称通过低息借款(利率2.20%-2.50%)与高息理财(收益率约2.66%)套利,2024年理财收益达3.88亿元。但财务专家指出,此举可能将负债成本转嫁给中小股东。
此外,公司在高负债背景下实施高额分红,2024年分红金额23亿元,股利支付率69%,累计分红已超53亿元。2022年限售解禁以来,股东累计减持超50亿元,第二大股东君正投资套现逾30亿元,第三大股东鲲鹏投资于2025年初宣布拟减持1.38%股份。
叁、赴港IPO的多重战略考量
尽管现金充裕,东鹏饮料仍面临产品单一、财务结构优化和股东退出压力等问题。业内分析认为,赴港IPO具有多重战略意义:
优化财务结构:通过股权融资补充权益资本,降低资产负债率,减少利息支出。2024年公司利息支出约1亿元,若通过股权置换部分债务,将直接提升净利润。
提供股东退出渠道:H股通常以较A股折价发行,股东可通过国际市场减持,减少对A股股价的冲击。东鹏饮料A股市盈率超30倍,H股发行有助于平衡两地估值。
提升国际形象:赴港上市符合国家支持企业“走出去”的政策导向,可提升公司在国际资本市场的形象。
助力海外扩张:公司计划将募集资金用于海外市场扩张,重点开拓东南亚市场。截至2024年底,公司产品已出口至25个国家,在印尼、越南设立子公司,海南、昆明生产基地定位为面向东南亚的出口枢纽。
然而,东鹏饮料海外收入占比不足0.3%,面对红牛、Monster等品牌的先发优势,海外业绩贡献短期内有限。同时,国内功能饮料市场竞争加剧,红牛市场份额稳固,乐虎、战马、外星人等品牌紧追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