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0日,一声令下,全球铁矿石市场随之风起云涌。中国矿产资源集团向国内的钢厂和贸易商发布了一纸通知,宣布全面暂停采购澳大利亚必和必拓所有以美元计价的铁矿石船货。这标志着作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买家,中国首次向国际矿业巨头亮出如此明确的“暂停牌”。
消息传出后,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虽紧急表态称此举“令人失望”,但中方态度却异常坚决。这场看似突如其来的贸易摩擦,实则是一场围绕着定价权与货币结算方式展开的深层博弈。双方在谈判桌上的较量,早已超越了单纯的价格争议。
必和必拓2024-2025财年的业绩报告显示,其铁矿石业务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EBITDA)高达260亿美元,利润率惊人的达到53%。与此同时,同期中国整个钢铁行业的利润总额仅为291.9亿元人民币(约合40亿美元),不及必和必拓一家公司利润的一半。这种极度失衡的利润分配,根源在于澳大利亚矿商对铁矿石定价权的长期垄断。
矿商们的高额利润,建立在其一贯的高价策略之上。2024年,澳大利亚出口至中国的铁矿石到岸价格一直维持在每吨130美元的高位,而其开采成本却不足20美元。即便加上运费,每吨的净利润依然超过100美元,利润率高达惊人的333%。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重点钢企的平均销售利润率常年徘徊在1%以下,2024年行业亏损面更是接近一半。
这种巨大的利润鸿沟,直接体现在了员工的收入上。澳大利亚矿场的工人平均月薪高达8万元人民币,而中国钢铁行业的一线工人月薪普遍在4000元人民币以下,两者差距悬殊,竟有20倍之多。一位国内钢企负责人曾无奈地感叹:“我们辛苦炼钢,都不如澳洲矿商挖矿来钱快。”
铁矿石定价机制的演变,正是中国与矿商话语权此消彼长的缩影。在2008年之前,铁矿石贸易主要采用长期协议机制,由供需双方每年进行谈判,确定一个基准价格。然而,这一机制在2010年被三大矿商联手抛弃,转而采用普氏价格指数作为定价标准。
普氏指数的运作方式一直饱受争议。该指数由标普全球旗下的普氏能源资讯发布,其核心是通过询问矿山、贸易商、钢厂等市场参与者的报价来确定一个“评估价格”,但其样本量小且过程不透明。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曾多次指出,这一指数容易被操纵,成为了矿商维持高价的工具。
普氏指数定价机制推行后,铁矿石价格从2009年的60美元/吨飙升至110美元/吨,导致中国当年铁矿石采购成本额外增加了4000亿元人民币。当年有钢企负责人悲愤地表示:“矿商变成了富翁,我们却变成了乞丐。”
2025年8月下旬,中国与必和必拓就2026年度的长期合同展开谈判。中方提出了两个核心诉求:一是采用人民币进行结算,二是将当前现货价格(约80美元/吨)作为长协的基准价格。然而,必和必拓坚持要求以美元结算,并要在现货价的基础上加价15%,将价格定在109.5美元/吨。
每吨近30美元的价差,看似是商业上的分歧,实则反映了定价模式的根本对立。必和必拓认为当前的低价是暂时的,希望通过长期协议锁定未来的利润;而中方则指出,随着中国基建需求的放缓以及新矿源的投产,铁矿石价格将进入下行通道。
谈判持续一个月之久仍未果。9月30日,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正式发布了暂停采购的通知,其范围被精确限定在“以美元计价的必和必拓船货”,而人民币结算的现货交易则不受影响。这一精准的打击,充分展现了中方的策略考量。
中国敢于向必和必拓说“不”,其底气来源于近年来精心构建的多元化供应体系。2022年成立的中国矿产资源集团,将国内数百家钢企的采购权进行了统一整合,彻底改变了以往各自为战、被矿商分而治之的局面。
在非洲几内亚,由中国企业主导开发的西芒杜铁矿项目将于2025年底投产。该矿拥有超过50亿吨的储量,铁品位高达65%以上,远超澳大利亚的平均水平。配套的650公里铁路和深水码头已基本建设完成,首批矿石预计在11月启运,初期年产量可达6000万吨,远期规划更是高达1.5亿至1.75亿吨。
与此同时,中国与巴西淡水河谷的合作也进一步深化。2024年,巴西对华铁矿石出口占比已从2020年的28%提升至35%,并签署了每年5000万吨的长期协议。此外,俄罗斯通过中俄边境铁路向中国出口的铁矿石量也在快速增长,2025年前四个月已达120万吨,同比增幅高达23%。
这些多元化的布局已初见成效。中国对澳大利亚铁矿石的依赖度已从2020年的62%下降至2024年的53.1%,为此次谈判提供了宝贵的回旋空间。
此次暂停采购明确限定于“美元计价”产品,充分凸显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意图。中国每年用于大宗商品进口的美元兑换成本超过千亿美元,并且还需承担汇率波动的风险。推动铁矿石采用人民币结算,不仅能够有效降低交易成本,还能提升中国的金融安全。
这一布局早已启动。2020年,中国宝武集团就已成功与全球矿商实现了人民币跨境结算。2025年9月28日,北京铁矿石交易中心发布了“北铁指数”,该指数以人民币计价,聚焦青岛港和曹妃甸港的现货价格,旨在构建一个能够反映中国真实供需的“价格锚”。
目前,巴西淡水河谷已实现其对华贸易中28%的人民币结算,力拓也接受了人民币支付。就连澳大利亚第三大铁矿石生产商FMG,也于2025年8月向中国银团申请了142亿元人民币的贷款,用于其矿区建设,并计划未来以铁矿石的形式进行偿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