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原点新财经
面对中国经济展现的韧性与科技产业的进步,国际资本正从担忧风险转向害怕错失良机。
据彭博社最新报道,全球基金经理正重返中国市场。
高盛在最新报告中指出,全球对冲基金上个月在中国境内股票市场的活跃度为近年来最高。富达国际、景顺等全球资管巨头也纷纷表示增加对中国股票的配置。
这一转变背后,是中国经济基本面的改善和科技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以及中国资产低估值的吸引力。
外资回流:从“可交易”到“可投资”
外资对中国资产的态度正从“可交易”转向“可投资”。
2025年上半年,北向资金净流入超800亿元,折射出国际资本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长期信心。
摩根士丹利表示,截至8月底,外国多头基金的资金流入规模已达10亿美元,与去年流出170亿美元形成鲜明对比。
更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全球基金对中国股市的配置仍处于“低配”状态,意味着仍有大量空间可以加仓。
摩根士丹利报告显示,全球基金对中国资产的配置仍低配1.3个百分点。
外资对中国资产的担忧正逐渐被信心所取代。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表示,投资者现在更担心错失良机,而不是风险。这种转变的背后是中国经济展现出的超预期韧性。
2025年上半年,中国经济顶住外部压力实现5.3%的GDP增速。
在二季度GDP增速高于市场预期后,至少9家外资投行将中国2025年全年经济增长预测调升至4.8%-5.1%。
富达国际的投资组合经理Joseph Zhang表示:“今年的情况有所不同,对中国资产的重估不再是政策带动的热情使然,而是由基本面改善所驱动。”
科技产业:吸引外资的新磁极
中国科技产业的进步成为吸引外资的重要力量。国际资本因“害怕错过中国科技进步红利”而加速增持。
年初以来恒生科技指数挂钩的ETF净流入超过70亿美元,带动恒生科技指数年内涨幅超过20%。
外资机构认为中国成长股的核心吸引力在于中国在科技研发上的竞争优势。
AI、高端制造和半导体等领域已取得突破性进展。瑞银等机构认为,中国企业在AI应用、创新药等领域的商业化速度已超越欧美,形成全产业链闭环优势。
在资金回流的同时,中国资产迎来全线爆发。9月29日,A股、港股市场表现亮眼,深证成指、创业板指、恒生科技指数均大涨超2%。
港股市场中资券商股涨幅居前,中信证券涨超11%,中国银河、中金公司涨超9%。
科技股亦全线走强,华虹半导体、阿里健康大涨超5%,中芯国际、阿里巴巴、商汤、快手等涨超4%。美股市场也不例外,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涨2.03%。热门中概股集体上涨,哔哩哔哩、阿里巴巴、新东方涨超4%,理想汽车、京东涨超3%。
展望后市,多家券商对市场走势保持乐观。光大证券认为,节后市场有望继续上行。
支撑股票市场上涨的逻辑并没有发生变化,市场估值目前也较为合理,并未出现明显透支。
中国银河表示,随着10月即将召开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聚焦“十五五”规划,A股市场有望迎来关键窗口期,市场风险偏好或将进一步回暖。
兴业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张启尧认为,当前资金面正反馈仍偏积极,A股上行态势有望延续,“上行过程中不建议轻易离场”。
全球基金经理重返中国市场并非偶然。摩根士丹利首席中国股票策略师Laura Wang透露,她最近赴美路演期间,超过90%的客户明确表示愿意增加对中国的敞口,这是自2021年初市场触及高点以来兴趣最高的一次。
随着中国经济回稳趋势增强、科技产业竞争力提升,以及结构性政策持续发力,这些都将共同推动全球资金进一步加速配置中国资产。外资已经用行动投票,这场对中国资产的重新定价正在全面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