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稀土刚抵欧,欧盟转身变脸上演制裁闹剧
9月份,中国向欧盟出口了2582吨稀土,环比增长20%,这本该让欧洲的新能源和高端制造企业松一口气。但令人意外的是,不到24小时,布鲁塞尔就宣布了第19轮对俄制裁方案,其中特别点名了12家中国企业,意图切断这些企业与俄罗斯的贸易往来。这种吃饭砸锅的做法,不禁让人质疑:欧盟真的不怕被断粮吗?
这场制裁来得蹊跷。被列入名单的企业涉及石化、炼化、贸易、科技材料等多个关键领域,欧盟给出的理由却相当模糊——声称这些企业帮助俄罗斯规避石油出口制裁。但细看其公布的证据,只有一句笼统的协助第三方经济体与俄方进行黑市交易,既没有具体交易数据,也没有合同记录佐证。
制裁现场火药味十足。欧盟外交事务的官员在记者会上强硬表态:必须切断俄罗斯的能源现金流。但德国工业联合会的代表当场回怼:在稀土供应刚恢复的关键时刻搞这种制裁,简直是在玩火!
欧洲智库CER的最新报告显示,欧盟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度高达惊人的97.8%。这里说的稀土不仅指原矿,还包括加工后的磁铁、粉末、精炼金属等,这些都是新能源、军工、航空航天等战略产业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数据:
- 欧盟试图通过《关键原材料法案》降低对中国稀土的依赖,目标是到2030年将依赖度控制在65%以下
- 但欧洲本土稀土项目面临环保审批严、开采成本高、技术门槛高等多重困境
今年8月中国加强稀土出口管制后,欧盟企业已经遭遇了7次生产中断。立陶宛一家新能源企业的CEO坦言:没有中国稀土,我们的生产线根本无法运转。
这场冲突背后暗藏玄机。《政客新闻网》和美国大西洋理事会的分析指出,欧盟此举可能是在向特朗普示好。特朗普曾放话要重返白宫后对俄罗斯原油买家加征100%关税,虽然欧盟没有完全照搬,但这次制裁12家中国公司的举动,明显是在政策上做出配合。
讽刺的是,这12家被制裁的中国企业,每年与欧盟的贸易额超过80亿欧元。一旦制裁生效,欧洲工厂不仅要面临原材料短缺,生产成本也将大幅攀升。立陶宛就是前车之鉴——2025年7月因其在台湾问题上的不当立场,中国将其稀土进口量直接削减了40%,导致该国相关产业遭受重创。
中国并非没有反制手段。7月份欧盟将两家中国银行列入制裁名单时,中国立即将欧盟两家金融机构列入不合作实体清单,在金融领域予以对等回应。
德国经济研究所(DIW Berlin)警告称,如果事态升级:
- 短期:欧洲制造业将面临供应链中断
- 中期:关键产业可能陷入停滞
- 长期:将加速全球供应链重组
中国商务部已明确表态将采取必要措施维护企业权益。值得注意的是,欧盟这轮制裁缺乏联合国授权,仅依据其内部政策框架,这种单边制裁的合法性存疑。中国企业完全可以在WTO提起申诉——历史数据显示,中国在多边贸易争端中的胜诉率相当可观。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这种将制裁工具化的做法,可能加速全球去美元化进程,推动更多国家寻求贸易伙伴多元化。在全球化时代,用政治手段切断经济命脉,最终很可能会自食其果。
目前中国仍保持着战略克制,但欧盟若继续在依赖与对抗间摇摆,只会陷入自我伤害的恶性循环。未来几周的发展值得密切关注:欧盟会收回这轮制裁吗?还是已经做好了承受稀土断供的准备?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