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近期深陷国际贸易困局,刚应对完美国的施压,又迎来欧盟的秋后算账。9月26日,欧盟委员会副主席马罗什·谢夫乔维奇将率团访越,带着一份长长的催款单——要求越南取消对欧洲农产品、药品、汽车等关键领域的非关税壁垒。这个东南亚国家正面临美欧贸易巨头的车轮战式围剿。
这场贸易博弈背后,隐藏着令人咋舌的数字:2024年欧盟对越贸易逆差突破500亿美元大关,2025年上半年又新增近300亿美元。这些红色数字在欧盟经济疲软的背景下格外刺眼。虽然双方2019年就签署了《欧盟-越南自由贸易协定》,但实际执行中,越南出口如洪水般涌入欧洲市场,而欧洲商品却始终难以叩开越南大门。
欧洲各国的怨气正在发酵:意大利果农的苹果、西班牙养殖场的禽肉、德国农场的土豆,以及法国引以为傲的猪肉和葡萄酒,都被越南严苛的检疫标准和高额消费税挡在门外。汽车行业同样叫苦不迭,繁琐的技术认证程序让欧洲车企寸步难行。欧盟此次显然有备而来,直接亮出贸易逆差换市场准入的底牌。
这种以大欺小的谈判策略,越南其实并不陌生。就在不久前,美国刚给越南上了一课:在所谓平等协议的包装下,要求越南将美国商品关税降至近乎零,同时默许美方对越商品征收20?0%的高关税。面对占其出口总额三分之一的最大市场,越南只能咬牙接受这份不平等条约。
欧盟显然从中嗅到了机会。有欧洲官员直言:既然能对美国让步,我们为何不能分一杯羹?这种看人下菜碟的谈判策略,让越南陷入被动。为扭转局面,越南总理范明政在欧盟代表团到访前三天下达紧急指令,要求加快开拓中东、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力争2025年前与南方共同市场、海湾国家达成自贸协定。
但转型之路布满荆棘。这些新兴市场无论是规模还是购买力,都难以替代欧美。越南同时希望就欧盟的碳关税、大米进口限制等问题讨价还价,但在实力不对等的谈判中,这些诉求很可能石沉大海。
这场贸易博弈折射出残酷的现实:在WTO框架日渐式微的今天,强权国家的对等关税政策已成新常态。曾经倡导多边主义的欧盟,如今也效仿美国拳头外交的做法。对越南这样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体而言,这无异于一场生存考验——鸡蛋放在少数篮子里风险巨大,但寻找新篮子又需要时间和代价。
越南的困境绝非个例,而是发展中国家在逆全球化浪潮中的集体写照。当贸易规则让位于强权政治,体量较小的经济体必须学会在夹缝中求变。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提醒我们:在国际贸易的棋盘上,实力才是真正的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