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了三任区域负责人,上海市场依然招不到一个新经销商。曾占据华东乳品市场15%份额的内蒙古乳业巨头,在核心战场陷入渠道拓荒困境。
尼尔森IQ最新渠道报告显示,快消行业头部品牌经销商流失率较2020年上升37%,其中食品饮料品类尤为严重。红牛因商标纠纷导致经销商流失率达12%,市占率从82.1%腰斩至31.2%。
更多品牌正面临“无人接盘”的隐性危机。曾经不可一世的大品牌渠道霸权,在消费分层的浪潮中悄然瓦解。
渠道霸权时代:大品牌的绝对主场
十年前的快消江湖,是大品牌掌控生杀大权的时代。
话语权垄断:康师傅、可口可乐等巨头通过“直营+深度分销”模式,将经销商异化为“配送商”。终端定价、促销活动完全由品牌主导,经销商沦为执行工具。
生存挤压:小品牌被迫退守三四线市场。“想进一线城市超市,进场费就要吃掉半年利润。”一位区域日化品牌创始人回忆道。
迭代暴力:“压垮一个经销商再换一个,反正有的是人抢。”某方便面巨头区域经理的直言,道出了当时大品牌对渠道的绝对控制。
这种霸权的根基,建立在品牌对消费者心智的绝对占领之上。大品牌名称几乎等同于品类关键词,使得他们在渠道谈判中始终占据上风。
霸权崩塌:从“压货为王”到“无人问津”
消费分层趋势正在改写渠道规则。尼尔森数据显示,2024年80%的网购用户、77%的大卖场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显著提升,47%的受访者明确拒绝“为品牌溢价买单”。
经销商作为市场感知最敏锐的群体,率先用脚投票。上海某快消经销商联盟调研显示,62%的成员在2024年新增了小品牌代理,放弃了至少一个一线品牌。
“代理某头部洗衣液,一箱赚8块;换了个新锐品牌,一箱能赚25块。”在杭州做了12年日化批发的老周道出关键转变。
大品牌曾经稳固的渠道体系出现裂痕。上述内蒙古乳企在上海市场的困境,只是这场渠道变革的冰山一角。
攻守逆转:小品牌如何重构渠道价值?
小品牌正用“利润让渡+权限释放”的组合策略改写游戏规则。
利润空间重构:新兴品牌渠道毛利普遍在25%-40%,远超大品牌的8%-15%,为经销商提供真正的盈利保障。
运营自由度提升:不强制压货、不严格控价,某零食品牌甚至允许经销商自主设计促销套餐,赋予渠道更多灵活性。
风险共担机制:元气森林通过“方舟共建”项目,为二三线经销商补贴业务员薪资,其经销商库存周转天数降至21天。
这种转变的本质是从“压榨式”合作转向“共生式”发展。小品牌通过让渡短期利益,换取渠道伙伴的忠诚度和投入度。
大品牌困局:短期自救与长期隐患
面对渠道危机,大品牌的应对策略却往往显得短视。
农夫山泉早年推行“万人直营团队”,虽短期掌控终端但用工成本激增,最终被迫回归“大经销商制”。另一些品牌选择“一件代发”越过经销商,直接导致区域渠道信任崩塌。
这些策略的致命伤在于视渠道为“工具”而非“生态”。某饮料品牌直营后,当地经销商联合下架其产品,月销量暴跌60%。
“把经销商当耗材的品牌,终将被渠道抛弃。”快消行业分析师李然指出,日本消费降级期的教训值得借鉴:麒麟啤酒因盲目降价抢低端市场丢失份额,而朝日啤酒通过高端化与渠道共生实现逆势增长。
大品牌还需要经销商吗?
当“直营”“一件代发”成为热词,一个根本性问题浮出水面:在数字化时代,大品牌是否已不再需要经销商?
答案绝非简单的“是”或“否”,而在于重新定义经销商的价值。对于追求全域市场覆盖的大品牌而言,经销商绝非可有可无,但其角色必须进化。
经销商不可替代的三大核心价值:
1. 区域市场的“毛细血管”与“本地化枢纽”:再强大的品牌也无法用中央系统解决所有区域性问题的运营问题。经销商的本地社会网络、仓储配送体系和对区域特情的理解,是实现高效履约和精细化服务的根基。他们是品牌在地方的“神经末梢”。
2. 资金与库存的“缓冲池”:经销商承担了品牌的资金压力和库存风险,使品牌能更专注于产品研发与品牌建设。这种社会化的分工体系,极大地优化了品牌的现金流和资产结构。
3. 场波动的“防波堤”:在面对突发性市场波动时,分散的经销商体系比单一的直营体系更具韧性和灵活性,能有效缓冲风险。
未来的合作关系:从“管理与被管理”到“赋能与共生”。
大品牌需要的不是传统的压货型经销商,而是共建市场的事业合伙人。未来的模式将是:
品牌方转型为“平台方”:提供品牌势能、营销策略、数据系统和产品创新。
经销商升级为“服务商”:深耕本地运营,提供终端维护、订单履约、消费者服务及数据反馈。
农夫山泉将业务员划归经销商团队并补贴薪资,实质是将经销商深度嵌入自身价值网络,实现利益一体化。可口可乐坚守“28法则”,则是聚焦核心价值环节,将非核心环节交由合作伙伴。
破局之道:重构渠道共生关系
一些领先品牌已经开始调整策略。
农夫山泉将业务员划归经销商团队并补贴薪资,终端网点增至237万个;可口可乐坚守“28法则”,紧抓核心网点同时让利经销商。
这些案例印证了一个朴素逻辑:在折扣化与消费分层的双重压力下,品牌力不再只靠广告堆砌,而是渠道生态的共同滋养。
当内蒙古乳企仍在为招不到经销商发愁时,浙江某新锐饮品品牌已靠经销商自发推广,3个月进驻1200家社区店。
这场渠道攻守战的结局或许早已写定:那些懂得与经销商“共生”的品牌,才能穿越周期存活下来。
渠道权力正在重新分配,旧的霸权已然崩塌,新的生态正在形成。在这场深刻的渠道变革中,唯一不变的是对合作伙伴的尊重与对共同价值的追求。那些仍沉浸在往日辉煌中的品牌,是时候醒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