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集智园。
龙华区“数字云贷”系列产品(包含园区贷)发布仪式。
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办公大楼。
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与青创智园联合开展“星光融智”专场项目。
创智云城。
在深圳这片创新热土上,科技企业的生长轨迹总是与金融的脉搏同频共振、紧密相连。然而,对于轻资产、高风险的初创科技企业而言,“融资难、融资贵”始终是横亘在成长路上的巨石。2024年,深圳在全国首创“园区贷”模式,以政府、园区、银行、担保机构四方协同的“政园银担”机制破题。
作为核心推手的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以下简称“深圳建行”),在这场金融改革中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截至2025年8月,该行与近百家产业园区建立合作,为园区企业提供服务超过1万家,为园区内科技企业授信超220亿元。这场变革不仅是一次产品创新,更是一场风险逻辑重构——从“抵押崇拜”转向“数据信用”,从“单向输血”转向“生态共生”。
撰文:许懿
受访单位供图
“科技赋能”颠覆金融效率:
从30天到8分钟的速度革命
20世纪80年代,“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传递着特区精神;现如今,“轻”和“快”也是园区贷的最大特色。“传统贷款审批动辄一个月,但科技企业的机会窗口可能只有几天。”深圳市佳盈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的感慨,道出了科创融资的核心痛点。
为此,深圳建行打造企业专属融资线上平台——科技e贷平台,推动“园区贷”走向“秒批秒贷”的极致效率。平台整合政务、交易大数据,构建多维度授信评估体系,团队人才资质、租金流水、政府补贴、投资款等等都能成为企业的“信用密码”,用以精准匹配企业在不同成长时期的融资需求,为园区企业提供贯穿成长轨迹的精准金融支持。依托科技e贷平台,深圳建行的园区贷产品已实现全流程线上化,无抵押纯信用,最高额度1000万元,最快8分钟即可到账。目前使用该平台的科技企业已超1.1万户,授信超5600家,累计放款超110亿元。
去年,深圳市XMKJ有限公司由于急需周转资金开始接触园区贷。“我们主要从事教育行业设备研发及销售,因回款较慢开始有了融资需求,但公司规模较小,申请贷款处处碰壁。”公司相关负责人坦言,建行园区贷如同“及时雨”。据了解,深圳建行通过园区接触客户,在了解公司运营情况及融资需求后,当即协助公司通过科技e贷平台申请出额度并使用,同时于今年成功帮助企业续贷,额度高于首次贷款。
“我行整合多渠道数据,包括企业的工商登记信息、税务数据、知识产权信息、研发投入数据、市场销售数据以及在金融机构的交易流水等,运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构建科技企业的金融画像与信用评价模型,同时将部分合作园区的企业在园经营数据纳入企业评价和风控体系。”深圳建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银行将与深圳市税务局落地全国首个基于隐私计算平台的税票数据合作应用,帮助建行对企业日常业务经营情况进行更为精准的判断,进一步提升全流程自动化、智能化开展园区贷业务的能力。
“银企合作”重构生态链条:
从“不好贷”到“主动送贷”
特区建发科技园区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特区建发科技园区公司”)立足深圳,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先进制造业等创新型行业,逐步建成并运营创智云城、云智科园、尚智科园、乐府广场等园区项目,入驻企业超800家。尽管园区内聚集了大量科创企业,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依然突出。“许多轻资产企业因缺乏抵押物、信用记录不完善,难以获得传统信贷支持。”园区相关负责人坦言。
作为创智云城的“园区贷”服务对接银行,深圳建行针对这一痛点,与特区建发科技园区公司合作推出定制化园区贷方案:一方面降低贷款准入条件,将企业研发投入、知识产权、经营数据等“软实力”转化为信用资产;另一方面通过存款利率优化、结算服务升级等综合金融手段,提升企业对金融资源的可获得性。
据了解,特区建发科技园区公司通过“线上+线下”双通道推动园区贷落地。线上,依托智慧园区平台TsmartC小程序,接入建行产品入口,企业可一键触达融资服务;线下,园区定期组织产业宣讲会、名企走访等沙龙活动,建行派驻团队现场对接企业需求,实现“政策解读-需求匹配-融资申请”闭环服务。截至目前,建行已服务园区内230余家企业,园区内160余家科技型企业,建行服务覆盖率超50%,授信覆盖率达20%,覆盖从初创期到成长期的全生命周期需求。
作为中集产城在深圳唯一一个三十年全自持的园区,中集智园内的入驻企业同样面对融资困境。在此次园区贷试点项目中,园区运营方与银行建立了风控信息同步,同时及时将优质、发展潜力大的企业推荐给匹配的金融机构,为部分企业提供从开户、代发到购置养老金再到企业融资等多方面的金融服务,形成“园区+金融”的完美闭环。
“我们正在和建行共建企业大数据平台,在企业完成数据采集授权的前提下,将获得的企业入驻年限、租金缴纳情况、水电能耗数据、专利成果等多项核心指标进行精准画像,纳入银行的风控模型,并探索风险保证金和第三方担保机制,确保企业入驻后能实实在在获得‘园区贷’优惠,落实到企业经营发展用途。”中集智园相关负责人表示,放贷后,运营方会定期更新数据,更新频次不低于每个月一次,配合银行做好贷后监测事项。
“风险共担”破冰首贷困局:
从“二房东”到“孵化者”
“轻资产、无抵押、缺信用记录”,这是传统银行对初创科技企业的普遍评价。深圳青创智园董事长蔡怀龙曾感慨:“企业就差一口气的时候,可能只需要50万元就能救回来。”如何让银行敢于为这“一口气”下注?深圳建行的答案是:以园区为纽带,重构风险共担机制,将“企业个体信用”升级为“园区生态信用”。
2024年,深圳建行与龙华区政府开展合作,全面支持龙华区产业园区发展,不仅与龙华区政数局进行数据直连,将政府补贴数据全自动接入科技e贷平台,作为园区贷的重要准入和定贷依据之一,并且给予龙华区产业园授信额度10亿元,专项用于园区内优质企业授信。位于龙华区的国家级孵化器青创智园就是首个落地风险分担模式的园区贷项目。
“对初创企业而言,园区贷不仅是融资工具,更是低成本资金+产业资源+政策红利的三重杠杆。”青创智园入驻企业——威峰半导体(深圳)有限公司作为一家第三代化合物半导体材料领域的研发型企业,其负责人指出,过去,公司主要融资渠道是天使投和股东借款,经常遇到抵押物不足、信用记录缺乏、盈利不稳定等问题。今年3月初了解到园区贷后着手申请,仅用5天时间就顺利获得建行200万元贷款。“这对企业的短期价值是能快速获取资金,降低对股东借款的依赖;对企业长期价值则是可以通过园区生态嵌入技术合作、客户资源,加速商业化进程。”
“银行在风险管控上不仅关注企业经营信息等方面的数字,也十分关注线下实地调研与贷后监测,我们作为园区的运营方,可以发挥物理半径的优势,协助银行更密切地关注企业经营情况,在风险规避上达到了与银行的互补。”青创智园副总裁蒙宇表示,这种新型贷款合作模式非常有意义,园区陆续为深圳建行推荐了十多家企业,几乎所有企业都获得了首贷支持。
■延伸
“生态共建”激活产业循环:
从“单一融资”
到全周期陪伴
从“单点突破”到“集群赋能”,深圳建行不断延伸园区金融内涵,将“园区贷”与产业集群特性深度绑定,开发定制化产品。为响应和支持街道内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重点科技园区生态构建以及出海企业发展,深圳建行与粤海街道办合作推出“粤海贷”产品,服务包括粤海街道虚拟大学园17个产业化基地、深圳市软件产业基地、深圳湾科技生态园、科兴科学园、讯美科技广场园区内的优质科技型企业,结合前期研发投入高、出海需求旺盛等特征,将企业研发投入、出口量等要素纳入定贷模型。产品上线短短一周,便有企业得到高效的资金支持。
金融活水不仅要解燃眉之急,更要滋养长期生长。深圳建行以“园区贷”为支点,构建“债权+股权”“融资+融智”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建行集团全牌照优势,为企业提供“融资+投资+跨境+财资+风控”一站式全链条综合金融服务,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深度融合。
例如,与青创智园联合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星光融智”专场项目,为小微企业主精准提供“企业成长类”融智服务,帮助新手企业家群体平稳上路,加速起跑;打造园区内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共享学习项目,邀请数家合作园区的入园企业高管参加培训班,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和产业升级,助力企业主适应复杂营商环境,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携手新一代产业园区开展节庆活动,传承传统文化,持续探索多元化服务新模式。“接下来,我们将持续拓展‘园区贷+’服务,例如与供应链金融结合,支持园区内上下游企业协同融资。”深圳建行相关负责人表示。
探索产业服务模式,深耕园区平台客群。深圳建行通过“圈链群思维+数字化打法”,为科技型企业打造专属的“金融+科技+产业”一站式服务平台,创新在产业园区场景中的获客和风控模式,为优质园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将金融服务延链拓宽至实体经济企业发展各个阶段,为全国科技金融改革提供了鲜活样本。
这场以“园区贷”为抓手的金融实验,不仅破解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更构建了新型银企关系——从“冰冷的资金提供者”转变为“温暖的成长合伙人”。当金融活水以更精准、更智能的方式注入科创沃土,每一颗被滋养的科创种子将以更快的速度破土成林,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深圳答卷”添上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