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部门联手出击,服务消费新篇章能否奏响?
9月16日,商务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了一份重磅文件,擘画出服务消费的宏伟蓝图。文件从五个维度提炼出19条精妙举措,直指服务消费的潜力释放。其中,延长文博场馆的营业时段、积极推动知识产权(IP)的跨界融合,乃至探索设立春秋两假的制度,无不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不少网友更是激动地表示:“免预约逛博物馆,这体验太棒了!”
然而,在这些令人振奋的政策背后,我们不禁要深入探究:这些措施究竟能否真正有效地拉动服务消费的增长?
夜间经济:不止是延长营业时间那么简单
我们不妨先从延长营业时间这个话题切入。很多人或许会疑惑,延长到夜晚,真的能吸引多少人潮?事实证明,这种顾虑是多余的。通过对一些先行试点的城市进行考察,我们得以窥见夜间经济的巨大能量:
在古都西安,大唐不夜城在延长营业时间后,夜间游客数量出现了显著的增长,为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
成都的宽窄巷子,夜间消费的占比已然占据了全天消费的相当一部分,足见其夜间经济的蓬勃发展。
上海的外滩,自从推出了富有吸引力的夜游项目,单日营收便实现了可观的增长,证明了夜间经济的强大吸金能力。
那么,为何夜间消费能够如此强劲地增长?这背后有三个关键驱动因素:
时段错峰,满足刚需: 许多人白天需要辛勤工作,夜晚自然成为他们放松身心、享受生活的重要时段。这种“白天工作,晚上消费”的模式,是市场存在的天然刚需。
消费结构升级,延长消费链条: 如今的夜间消费早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观光游览。餐饮、购物、娱乐、文化体验等多种业态在此交织融合,极大地拉长了游客的消费链条,提升了整体消费金额。
情绪价值凸显,营造独特氛围: 夜晚特有的氛围感是白天所无法比拟的。绚烂的灯光、动感的音乐、熙攘的人群,共同营造出一种迷人的体验,成为刺激消费的强力催化剂。
然而,在繁荣景象之下,我们也不能忽视潜在的问题。在走访多家景区商户后,他们最关心的并非客流量的多少,而是实际的配套支持是否到位。例如:
夜间交通的便捷性: 延长营业时间后,如何解决夜间市民和游客的出行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挑战。
安全保障的力度: 夜间人流密集,如何确保公共安全,保障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需要更周密细致的规划。
员工加班成本的承担: 商户老板们普遍反映,延长营业时间意味着员工的加班,这无疑会增加运营成本。一位商户老板直言:“客人是多了,但成本也高了。晚上的电费、人工费都是双倍。如果政策没有配套支持,我们也撑不了多久。”这番话道出了许多中小商户的心声,也指出了政策执行中可能面临的现实困境。
IP跨界:潜藏巨大的商业能量与风险
再将目光转向IP跨界合作。为何政策会如此强调这一点?原因在于,IP经济的市场价值,远远超出了许多人的想象:
故宫文创,作为IP商业化的典范,年收入已达数十亿元,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商业价值的完美结合。
敦煌联名,不仅为相关品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更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产值大幅提升。
李子柒的IP,其估值更是达到了惊人的高度,证明了优质内容与文化传播的巨大商业潜力。
这些令人惊叹的数字背后,隐藏着一个共通的逻辑:IP不再仅仅是内容本身,它更是连接消费者与商品的强大“消费入口”。一个成功的IP,能够:
显著降低营销成本: 消费者因对IP的喜爱而主动关注和传播,大大减少了传统广告投入。
提升用户粘性: 粉丝的忠诚度使得其消费行为更具延续性,形成了稳定的用户群体。
延长消费周期: 从内容消费到周边衍生品的购买,IP能够贯穿消费者生命周期中的多个消费节点。
创造情感溢价: 消费者愿意为对IP的情感连接支付更高的价格,从而实现价值的增值。
以故宫为例,曾经,人们参观故宫更多的是一种历史的朝圣,以观赏建筑、拍照留念为主。如今,故宫文创产品的丰富多样,吸引着人们购买纪念品、品尝特色咖啡、参与主题展览和文化活动。一个IP,就这样成功地撬动了一个庞大的消费生态。
然而,IP的商业化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其中蕴藏的风险同样不容忽视:IP过度商业化是许多案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有些IP起初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但随着商业逐利的驱动,开始不加选择地“贴牌”各种产品,最终导致IP被过度透支,其原有的文化价值被稀释,甚至走向衰落。这一点,是我们在推动IP发展过程中需要高度警惕的。
19条举措的现实考量与未来展望
此次发布的19条措施,覆盖面广泛,从供给侧到需求侧,从平台建设到内容创新,几乎囊括了服务消费的方方面面。从宏观方向上看,政策无疑是走在正确的道路上的。
但我更关心的,是这些措施在落地执行中可能遇到的具体问题:
延长营业时间的额外成本: 延长营业时间带来的电费、人工费等额外成本,由谁来承担?是企业自行消化,还是有相应的政府补贴?
IP跨界合作的同质化竞争: 如何避免IP跨界合作陷入同质化竞争的泥潭,形成“千篇一律”的产品,从而损害IP的独特性和价值?
春秋假制度的可行性: 设立春秋假制度,能否得到学校、家长以及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支持?其在执行过程中又会遇到哪些阻碍?
我认为,政策的制定者在后续的执行过程中,需要深入思考并着力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给予配套支持,降低企业负担: 不能仅仅将政策的落地责任完全推给企业。政府应提供相应的补贴、税收减免或融资支持,减轻企业在执行新政过程中的压力。
建立质量标准,提升消费品质: 避免为了单纯追求消费数量而牺牲消费质量。应建立明确的品质标准和准入机制,确保服务消费的供给能够真正满足消费者对“好”和“特别”的追求。
做好试点推广,积累成功经验: 在全面推行政策之前,可在部分城市或区域进行试点,充分摸索和总结经验,找出潜在问题并及时调整,以确保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服务消费:未来已来,挑战犹存
最后,我想对服务消费的未来趋势做一个判断:服务消费,毫无疑问是未来的大趋势。究其原因,一方面,物质消费市场已日趋饱和,增长空间有限;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消费的需求日益旺盛,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消费者不再仅仅满足于“拥有”,而是更加追求“好”的品质和“特别”的体验。这正是服务消费的巨大机遇所在。
然而,要真正做好服务消费,我们需要解决三个核心问题:
提升供给质量,创造真正价值: 服务供给不能仅停留在简单的“延长营业时间”,而要深入挖掘并创造出真正的、能够满足消费者深层次需求的价值。
创新消费场景,提供沉浸体验: 传统的消费模式已难以满足当下消费者的需求。我们需要更多地创造沉浸式、体验式的消费场景,让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获得独特的感受。
构建可持续商业模式,实现内生增长: 政策的推动是必要的,但最终商业的成功需要依靠企业自身强大的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而非完全依赖外部政策驱动。
此次九部门联合发文,无疑为服务消费的蓬勃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是一个积极的开端。但真正的考验,将体现在后续的执行层面,体现在对每一个细节的打磨上。关键在于,能否真正解决消费者的痛点,能否切实为商家创造价值,能否让服务消费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那么,在您看来,这19条措施中,哪一项最有可能成为引爆服务消费的“王牌”?是蓬勃发展的夜间经济,还是前景广阔的IP跨界?亦或是,您心中有更具创新性的建议?"
上一篇:原创 为何中欧班列运送量大幅下滑?先遭俄罗斯扣货,又遇波兰关闭边境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