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驼队”承压前行:中欧班列在变局中求索未来
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先锋,中欧班列自诞生之日起,便以其横跨亚欧大陆的雄姿,成为连接东西方的经济命脉。这条钢铁巨龙,不仅承载着滚滚而来的货物,更肩负着深化国际合作、促进全球互联互通的历史使命。
然而,在2025年,这支曾一路高歌猛进的“钢铁驼队”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尽管2024年全年开行总量达19392列,同比增长10.7%,创下历史新高,为班列的发展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进入2025年,增长的势头却遭遇了瓶颈。
中欧班列网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8月单月开行1764列,发送集装箱18.11万TEU,看似分别增长了6.7%和4.4%,似乎预示着一丝暖意。然而,这表面的回暖,却难以掩盖今年以来整体的颓势。1至8月累计开行量同比减少1.9%,发送箱量更是下滑5.2%。这种“单月复苏”与“累计下降”的鲜明反差,恰恰折射出前七个月运输量的显著下滑。作为衡量运输效能的关键指标,去回程发送箱量除了4月持平外,其余六个月均呈现下降趋势,部分月份的跌幅甚至达到两位数,令人担忧。
深入剖析,两大与俄罗斯紧密关联的因素,成为了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关键诱因。
首先,中俄贸易增速的放缓,直接削弱了运输需求。俄乌冲突爆发后,中俄贸易曾迎来爆发式增长,中欧班列更是成为两国间主要的运输动脉。然而,自2024年起,这种迅猛的增长势头明显趋缓。尤其是俄罗斯对进口汽车实施了高达70%至85%的报废税,这对于曾是中国汽车出口最大市场的俄罗斯而言,无疑是一记重创。大量中国汽车采购量的锐减,直接冲击了中欧班列的货运基础。
其次,俄罗斯执法部门对途经货物的严厉查扣,严重损害了班列的运输效率。自2024年底以来,俄罗斯方面加强了对中欧班列货物的检查力度,导致大量中国货主的商品被扣押。据业内人士估算,截至2025年一季度,受影响的货物已超过千箱。这种不确定性,极大地削弱了中欧班列赖以生存的“高效快捷”的核心竞争力。
就在业界期待着8月数据企稳能够引领需求反弹之际,波兰突发的边境管控措施,又为这条繁忙的通道增添了新的阻碍。9月12日,波兰内政部以“西方-2025”俄白联合军事演习及无人机越境事件为由,悍然关闭了与白俄罗斯的边境口岸。尽管中波两国并不直接接壤,但波兰作为中欧班列主干线上的关键中转节点,其口岸的关闭,直接导致了近一周内约300列班列的行程受阻,大量货物被滞留。
尽管中方紧急开展外交斡旋,中国外长更是亲赴波兰进行谈判,并释放出合作的善意,但波兰的态度却异常强硬。波兰明确表示,“需要优先考虑安全因素,然后再计算经济成本”,实质上拒绝了即时开放边境的要求。波兰此举的背后,既有向欧盟、北约乃至美国“表忠心”的政治考量,也隐含着借由施压中国来迫使俄罗斯让步的战略意图。
2025年中欧班列的运营轨迹清晰地表明,地缘政治风险已成为影响班列运行的首要变量。从俄罗斯贸易政策的调整,到波兰边境管控的突然收紧;从货物的意外查扣,到军事演习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每一个事件都可能对这条贯通亚欧大陆的物流动脉造成系统性的冲击。
面对如此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欧班列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构建更加灵活的通道网络,建立更加稳健的风险应对机制,并搭建一个更具包容性的国际合作框架。唯有如此,这条承载着“一带一路”宏伟使命的“钢铁驼队”,才能在波诡云谲的地缘博弈中保持战略定力,继续发挥连接东西方的桥梁作用,为全球供应链的韧性与活力注入不竭动力。
(以上内容仅为个人观点,欢迎关注、点赞,您的支持是对原创的最好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