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抛美债,我抛中债!这不是一句玩笑话,而是发生在全球金融市场上的真实场景。据统计今年前四个月,境外投资者累计减持了近3000亿元人民币债券。这是自2018年11月以来首次出现境外投资者连续三个月减持中国债券的情况。
与此同时,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也从年初的3.26%上升到了4.27%,创下了近十年来的新高。这是否意味着外资正在从中国撤离转而流入美国?
2023年上半年那阵子,外资确实减持了一部分中国债券。这事儿听起来挺吓人,但如果把账本摊开看,你会发现当时外国投资者总共卖了大概800亿元人民币的中国国债。
这个数字看着不小,可别忘了,他们的总盘子原本有3.2万亿元人民币。这更像是在一顿丰盛的大餐后,打包了一点剩菜,而不是掀桌子不吃了。这种操作在金融圈里,其实就是一次再正常不过的获利了结。
驱动这波操作的,是一个非常简单粗暴的理由:赚息差。从2022年3月到2023年7月,美联储那边简直是打了鸡血,疯狂加息,累计幅度高达525个基点。这直接导致美国国债的收益率一路狂飙,一度冲破了5.5%的关口。
同一时间,我国为了稳经济,利率反而在往下走。三年期国债的利率从大约3%降到了2.35%左右。一边是高息揽储,一边是降息放水,这中间巨大的利差,对于那些嗅觉灵敏、追求短期收益的“息差猎手”来说,简直是天上掉馅饼。
所以,他们很自然地选择卖掉一部分涨得不错的中国债券,主要是像同业存单、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这些流动性好的品种。特别是在8月到11月那段时间,同业存单的降幅最明显,达到了约13%。
这种行为,说白了,就跟我们炒股赚了钱,先卖掉一部分锁定利润一样,是一种战术性的调整,而不是对中国经济基本面投了不信任票。
更何况,这些撤出来的钱,也并非一股脑全冲进了美国,而是流向了加拿大等同样调整了利率政策的地区,充分体现了“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的灵活策略。
就在这些短线玩家忙着倒腾资金、追逐息差的时候,另一群截然不同的投资者,却在悄悄地做着长远布局。他们买入中国债券,看的根本就不是那一两个点的短期利差,而是中国债市独一无二的结构性优势。
研究数据会告诉你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国债券的价格走势,跟美国、英国、日本这些发达国家的资产几乎“零相关”,有时候甚至是反着来的。
这种独特的属性,源于中国和西方在经济周期、利率周期上的根本性差异。对于一个全球配置的投资组合来说,加入中国债券,就相当于给自己的资产上了一道绝佳的保险,能在全球市场动荡的时候,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这种价值,是短期高收益无法替代的。
其次,这些长线大佬看重的是人民币资产背后坚实的“基本面”。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可不是说说而已,在跨境贸易结算中的使用规模,已经从几年前的每月两千亿元,暴涨到了现在的1.4万亿元。
再加上中国长期保持着巨额的贸易顺差,这都为人民币汇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换句话说,他们买的不仅仅是一张债券,更是对中国经济韧性和人民币长期价值的一份押注。
更有意思的是,当美国自己家里也“起火”的时候,比如2023年硅谷银行等多家银行接连倒闭,财政部长耶伦一次又一次为债务上限问题急得跳脚,这种对比就更加鲜明了。
美国联邦政府的赤字,预计在今年将超过1.4万亿美元。相比之下,中国经济的稳定性和政策的可预期性,反而让它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避风港”。
全球央行级别的投资者,依然在增持人民币和欧元资产。就连我国自己,也在进行外汇储备的多元化配置,一边增加黄金储备,一边有策略地减持美国国债。
中国的官方美债持仓,从2011年1.32万亿美元的峰值,到今年5月已经降至7563亿美元,降幅超过四成。这本身就是一种用脚投票,说明大家都在重新评估全球风险。
要真正理解这场资本流动的游戏,我们还得看清一个关键事实:外国资本在中美两国债券市场里的分量,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美国持有的美国国债总额高达9.13万亿美元,占到了整个美国未偿付国债市场的三成以上。日本是头号债主,持有规模在6月份就达到了创纪录的1.147万亿美元,英国和中国紧随其后。这意味着,外资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对美国的融资成本和金融稳定产生系统性的影响。
反观中国,截至今年6月末,境外机构在中国债券市场的托管余额约为4.3万亿元人民币。这个数字听起来很大,但如果放到中国超过25万亿美元(约183万亿元人民币)的庞大市场里,占比只有区区2.3%到2.6%。
所以,前面提到的那几百亿、上千亿的资金流出,对整个中国债市来说,真的就像是从一个巨大的游泳池里舀走了一桶水,连个涟漪都很难看清。这也就是为什么,尽管有阶段性的减持,但从今年全年来看,外资对中国债券的持有规模,最终还是转为了净增长。
到今年3月末,境外机构持有的中国银行间市场债券总额,已经达到了4.3983万亿元人民币。今年第一季度,外资更是净增持了269亿元的境内债券。
这种规模上的“不对称”,恰恰揭示了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美国债市的外资参与度已经很高,增长空间相对有限。而中国债市极低的外国参与度,反过来看,就是一片广阔的蓝海。
这正是吸引那“第三波配置浪潮”中长线战略投资者入场的根本原因,他们看到的是未来十年的机会,而不是未来十天的波动。
所以,当我们再看到“你抛美债,我抛中债”这样的标题时,心里应该有数了。这背后根本不是一场简单的互相抛售,而是全球资本内部一次深刻的分化和逻辑重构。
短期来看,那些对利率极为敏感的“息差猎手”们,依然会随着各国货币政策的变动而频繁进出,制造市场的噪音和波动。这是资本逐利天性的一部分,无可厚非。
但把时间拉长,你会发现一条更清晰的主线:那些着眼于未来的“结构建筑师”,正在悄然地、坚定地增加对中国资产的配置。他们看重的是风险分散的独特价值,是坚实经济基本面的支撑,更是这片市场尚未被完全开发的巨大潜力。
中美债市这场看似矛盾的资本博弈,与其说是利率高低的直接较量,不如说是不同投资哲学、风险偏好和时间维度的终极竞赛。而对于中国债券市场来说,这场从“补充选项”到“核心配置”的身份转变,或许,才刚刚拉开序幕。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41789692062282949&wfr=spider&for=pc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0870097007081243&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