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李嘉诚预言“应验”?国内41.5%的城镇家庭,未来将面临“2个问题”
创始人
2025-09-15 10:16:18
0

商界巨擘的远见卓识,再次引发世人瞩目。

回溯至2019年,彼时房价如日中天,购房者趋之若鹜,市场一房难求。然而,被誉为“商界超人”的李嘉诚却抛出了一句石破天惊的预言:五年之内,楼市将迎来巨变。这一论断在当时引发了巨大争议,许多人认为这位商业领袖的判断过于悲观,毕竟经历了多年的上涨,房价怎会说变就变?

如今,五年光阴荏苒,事实已摆在眼前,李嘉诚的预言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为100280亿元,同比下降10.6%。更为关键的是,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仅为97385万平方米,同比下滑12.9%。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隐藏着一个不容忽视的严峻事实——市场的寒意,已悄然渗透到每一个持有数套房产的家庭。

从繁华一线城市到宁静三四线小镇,从核心城区到市郊边缘,房地产交易市场的萧条景象,其程度远超许多人的想象。昔日上海市中心动辄万元每平方米的老旧小区,如今价格已回落至六七千元。而在一些二三线城市,房价的跌幅更是触目惊心,部分区域高达20%至30%。

对于那些曾被视为“稳赚不赔”的房产投资,如今却成为了烫手山芋。房子难以脱手,租金回报率更是微薄得可怜,许多家庭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人口结构的深刻变化,正从根本上重塑着房地产市场的基本面。

数据显示,我国人口已连续三年出现负增长。2024年,出生人口仅为954万人,而死亡人口却高达1093万人,全年净减少139万人。按此趋势推算,到2030年,我国总人口可能将跌破14亿大关。与此同时,总和生育率已降至1.2左右,远低于维持人口世代更替所需的2.1。

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到来,为房地产市场蒙上了一层不确定性的阴影。预计到2025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3.21亿,至2032年更将迈过4亿的门槛。如此显著的人口结构变迁,直接影响着住房需求的数量和质量。年轻人口的萎缩意味着购房需求的自然下滑;而老年人口的增长,虽然会带来一定的改善型住房需求,但其规模和扩张潜力却相对有限。

更为严峻的是,这种人口变化趋势在短期内难以扭转。据专业机构预测,即便在最乐观的生育率回升情景下,中国人口负增长的局面也可能持续至本世纪末。届时,全国总人口或将降至8亿至12亿之间。这将意味着,房地产市场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需求支撑,将面临巨大挑战。

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拥有两套及以上住房的城镇家庭,将不可避免地遭遇两大核心困境。

首当其冲的是房产流动性的急剧下降,变现愈发困难。

过去,房产被视为“硬通货”,手中握有房产便能心安。但今时不同往日,许多房产持有者发现,自己期望的价格无人问津,而他人能接受的价格自己却难以割舍。这种两难局面,让不少人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

以二手房市场为例,全国二手房价已连续21个月呈下跌态趋,每一笔交易都可能刷新同区域的最低价纪录。在这种市场环境下,房产持有者的信心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特别是那些地理位置相对偏远、产品品质一般的房产,其流动性问题更为突出。在一些资源型城市或人口流出型城市,如洛阳、鹤岗等地,房价跌幅已达10%至30%,且仍在持续下行。

其次,房产投资的收益率持续走低,持有成本却在不断攀升。

房产投资的核心逻辑,在于租金收益与资产增值两部分。然而,如今这两大收益来源均在萎缩。

在租金回报率方面,目前许多城市的租金回报率已跌破2%,远远低于银行存款利率。这意味着,单纯依靠出租所获得的收益,甚至难以覆盖房产持有的基本成本。而房产税试点的逐步扩大,更是进一步增加了持有成本。在一些试点城市,房产税的征收已成为现实,无疑加重了多套房持有者的经济负担。

在资产增值方面,随着人口红利的消退和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房价持续上涨的逻辑已不复存在。相反,在众多地区,房价下跌已成为常态。在这种情况下,房产投资不仅无法实现预期的收益,还可能面临本金损失的风险。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趋势可能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

参考国际经验,人口老龄化对房地产市场的冲击是长期且结构性的。以日本为例,从1990年至2015年的25年间,东京、横滨、名古屋等六大城市的住宅地价指数大幅下跌了75%。尽管中国国情与日本存在差异,但人口结构变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规律具有普遍性。

面对这股不可逆转的趋势,众多专业机构和学者纷纷提出了明确的建议。

华泰证券在研报中指出,2025年下半年,房地产市场或将迎来重大转折点。一线城市房价可能趋于稳定,但二三线城市的调整压力依然严峻。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也表明,随着城镇化率接近70%的瓶颈,以及居民负债率高达62%以上,长期的住房需求将受到显著抑制。

这意味着,房地产市场的“黄金时代”已然落幕,未来更将是“存量博弈”的时代。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不同家庭需要审时度势,采取差异化的应对策略。

对于那些持有数套老旧小区房产的投资者而言,专业机构建议,趁着目前仍有市场之际,适度降价出售,实现“落袋为安”。

反观刚需家庭,这或许是一个难得的机遇。随着市场的调整,房价回归理性,购房成本相对降低。

根据相关政策文件,未来五年内将有600万套保障性住房投入市场,平均每年约120万套。这对中低收入家庭而言,无疑是一个积极的利好消息。

李嘉诚的另一项判断同样值得关注:购房需更加审慎。

这位商业巨头建议,除非是刚需自住,否则尽量避免盲目购房。因为市场尚未触底,不稳定因素依然众多,决策应以自身实际需求为出发点。这一建议,对于许多正在观望的购房者而言,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从宏观经济视角来看,房地产市场的调整也是一种必然。

过去二十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房地产的强力拉动。然而,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过度依赖房地产的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

央行的货币政策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尽管采取了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降准降息为市场注入流动性,但这些资金更多地流向了实体经济和新兴产业,而非房地产市场。

与此相呼应的是,新的投资渠道正在兴起。

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股票、债券、基金等投资工具为普通家庭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选择。特别是在房产投资收益率下降的背景下,许多资金开始转向这些更为稳健的资产。国债虽收益率不高,但胜在稳定;股市虽有波动,但长期来看仍具增长潜力。

教育观念的转变,也在悄然影响着房产需求。

过往,许多家庭购房是为了孩子的教育,学区房因此一度成为炙手可热的投资品。但随着教育均衡化政策的推进,以及在线教育等新兴模式的兴起,学区房的价值正被重新审视。不少年轻父母意识到,与其耗费巨资抢购学区房,不如将资金用于孩子的综合素质培养。

租赁市场的发展,也在改变着人们的居住观念。

政府大力推动租赁市场发展,长租公寓、集体建设用地租赁住房等新型住房模式蓬勃兴起。这些变化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多的居住选择,不一定非要通过购房才能实现安居乐业。尤其是在一线城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接受“租房一族”的身份。

从全球视野来看,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调整也契合了国际趋势。

在许多发达国家,房地产市场都经历了从高速增长到平稳发展的转变。例如,德国房价在相当长时期内保持稳定;日本在经历了房地产泡沫破裂后,房价长期处于调整状态。

这些国际经验表明,房地产市场的调整是正常且必要的。过度的房价上涨不仅会增加经济风险,还会侵蚀社会公平和民生福祉。

面对这一变化,社会各界都需要调整心态和策略。

对政府而言,需要在稳定市场与防范风险之间寻求微妙的平衡。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一基本定位,将继续指引相关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对于开发商而言,亟需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传统的“拿地-开发-销售”模式已难以为继,必须转向服务型、科技型企业。一些实力雄厚的开发商已开始积极布局租赁市场、物业服务、智慧社区等新兴业务。

对普通家庭而言,则需要重新审视房产在家庭资产配置中的地位。房产不再是唯一的投资选项,更不再是财富保值增值的最佳工具。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一调整同样具有积极意义。

房价的理性回归,有利于年轻人实现安居乐业,有利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也有利于创新创业活动的蓬勃开展。当社会资源不再过度集中于房地产领域时,更多的资金和人才将投向科技创新、实体经济等更具价值的领域。

这也正是符合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过去那种依赖土地财政、依赖房地产拉动的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未来的经济增长,更需要依靠创新驱动、消费升级和产业转型。房地产市场的调整,恰恰为这一根本性转变创造了有利条件。

回归李嘉诚的预言,他的洞察力再次得到了充分印证。

这位商界传奇不仅精准预测了房地产市场的走向,更在实际行动中践行了他的判断。近年来,李嘉诚在内地房地产市场的投资日趋审慎,反而加大了在科技、医疗、教育等新兴领域的布局。这一资产配置的调整,恰恰印证了他对市场趋势的深刻把握。

对于那些持有数套住房的城镇家庭(占总体的41.5%)而言,现在确实是需要深思熟虑的时刻。

是继续坚守,静待市场回暖,还是适时减持,规避潜在风险?每个家庭都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最适合的选择。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理性看待市场变化,科学配置家庭资产,适度调整不切实际的预期,或许才是最明智的生存之道。毕竟,房子虽然重要,却并非生活的全部。

李嘉诚的预言正在成为现实,但这并非世界末日,而是一个新时代的开端。在这个新时代,那些能够主动适应变化、理性思考、审慎决策的人,必将能够把握机遇,开创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春晖智控2.58亿收购春晖仪表... 公告称,本次交易尚需通过深交所审核并取得中国证监会同意注册的批复,最终能否通过审核、取得注册,以及最...
西贝暂停后厨参观,罗永浩称“事... 有消息称,西贝总部向门店下发通知,不再向顾客开放后厨参观。 9月14日,澎湃新闻记者致电西贝客服热线...
金观平:回应企业关切提振民间投... 民间投资是稳增长、调结构、促就业的重要力量。9月1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聚焦企业关切的突出...
多区买房不再限套数,公积金有望... 重磅消息! 深圳楼市“王炸”新政上周五发布 多区买房不限套数 并且还发布意见稿 公积金有望当首付使用...
菲律宾海军精锐尽出,在黄岩岛附... 菲律宾没有和平解决南海之争的意思,继续升级局势,根据菲律宾媒体《每日问询者报》的报道,在2025年9...
一家四口组团到四川成都旅游四天... 家人们,四川,这片神奇的土地,宛如一颗镶嵌在中国西南地区的璀璨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魅力。它有着广...
原创 奇... 根据相关数据,美国煤炭能开采319年,俄罗斯则是377年。但是,中国煤炭的开采年数,却只写着“动态调...
股市必读:湖南黄金(00215... 截至2025年9月12日收盘,湖南黄金(002155)报收于23.48元,上涨2.94%,换手率5....
最新!西贝创始人贾国龙道歉,称... 每经编辑|黄胜 红星新闻红星资本局9月14日消息,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在某个行业群内的表态截图流出。 ...
陈琦:预制菜无原罪,餐饮行业需... 来源:财经作者陈琦 餐饮市场从来不缺热点,海底捞、巴奴、老乡鸡、杨铭宇等品牌都曾遭遇过重大公关危机...
池尾街道两大货车相撞致一人被困... 2025年9月8日22时34分 揭阳市消防救援支队接到报警称 普宁池尾街道西二环大道长岭村路口 发生...
国际锐评丨投资未来!外资说要在... “中国消费者求新求变,我们要在这里做‘马拉松选手’。”在刚刚闭幕的第25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投...
原创 后... 在小城的街坊里,70后的老杨和妻子是典型的普通工薪家庭。 他们生活虽算不上富裕,却因有一个乖巧懂事...
8年,增长近9倍! 【导读】公募FOF获批八周年,规模增长近9倍 8年规模增长近9倍 公募FOF发展前景广阔 中国基金报...
摩根中证A500指增基金,首发... 9月12日,中国证券报·中证金牛座记者从业内获悉,摩根中证A500指数增强型基金今日结束募集。初步统...
比苹果还赚钱的影石,能顶住大疆... 9月11日,影石创新在业绩说明会上直面投资者两大关切——下半年业绩预期与大疆竞争冲击,给出了明确却带...
芦哲:M2增速或见顶——202... 芦哲、王洋 (芦哲系东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成员) 核心观点 2025年9月12...
2025年资产代币化:Web3... 今天分享的是:2025年资产代币化:Web3.0时代的金融新范式研究报告 报告共计:35页 《202...
原创 又... 不久前,沃尔玛发布公告,宣布关闭其在中国的第一家门店,这一举动引起了人们对国际零售商在中国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