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环境粮票”,碳市场才能更高效》——从免费到有偿,配额制度如何让企业主动减排、市场更有活力
你是否想过,未来工厂的“粮票”不是面粉米袋,而是环境粮票?这是一种听起来很虚拟,却关乎真金白银的低碳货币。所谓“环境粮票”,其实就是碳排放配额。企业碳排放少了,手里的“票”能卖钱;超标了,就得自掏腰包去补票。最近发布的《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明确,到2030年,全国碳市场要基本建成“总量控制+市场交易”的新规则,这意味着碳市场正式告别“拼强度”,转向“看总量”。从强度控制到总量控制:减排更精准过去,我们的碳配额是按照“强度”分配的,类似于管车速但不管车程,短期能确保经济增长,但难以长期有效控制总排放。而如今,总量控制的方式,让每家企业的排放都在“账本”上,有了明确的目标和约束,避免了“排得多、赚得多”的逻辑,让减排任务更具操作性。免费配额到有偿配额:动力与压力并存最让人兴奋的转变是,从“免费配额”到“有偿配额”的过渡。虽然免费配额能减轻企业负担,但它的减排激励不足,市场活力低下。未来,有偿配额将激励企业主动减排,正如欧盟的经验,它不仅给财政带来了1800亿欧元的收入,还稳定了市场价格。在我国,通过逐步提高有偿配额比例,企业面临“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的市场压力,同时避免了价格过度波动。这样的机制将推动企业更加重视绿色创新,推动产业转型。精准分配:松紧适度,公平高效当然,配额的分配必须精准。过松可能让企业“躺平”,过紧又会压垮企业,因此,“松紧适度”是关键。同时,完善的数据核算和溯源机制确保了每一份配额的使用都可追溯,增强了市场的透明度与公正性。随着碳市场的逐步升级,中国的绿色低碳转型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用好“环境粮票”,不仅能为环保提供动力,还能为产业升级开辟新的空间,未来中国的碳市场将是绿色发展的新引擎。(唐加文,笔名金观平;本文成稿后,经AI审阅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