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会满被查了。
这个消息传出来的时候,很多股民的第一反应不是震惊,而是一种迟来的痛快。
5年任期,1908家IPO,募资2.22万亿。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投资者的血泪,是A股“3000点保卫战”打了33次的悲壮,是2.27万亿净减持的残酷现实。
说白了,易会满就是那个把二级市场抽干了血的人。
对于普通股民来说,易会满这5年简直就是噩梦。
你看那些数字:1908家新股上市,占A股32年来IPO总量的41.59%。什么概念?就是说过去三十多年积累的上市公司数量,有四成都是在他任内诞生的。
这哪里是改革,分明是放水。
更讽刺的是,上市的有1908家,退市的只有151家。就像一个水龙头拼命往池子里放水,但下水道却几乎堵死了。结果呢?池子越来越满,水却越来越浑。
我身边有个朋友,2019年满怀希望入市,觉得注册制改革会带来牛市。结果5年下来,账户缩水了60%。他跟我说:“我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做为国接盘。”
这就是底层投资者的真实写照。他们用自己微薄的积蓄,为那些Pre-IPO的资本买单,为券商的数百亿承销费买单,为整个资本市场的“融资盛宴”买单。
韭菜永远是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
再看看那些真正的受益者。
中信、中金这些头部券商,光承销费就赚了数百亿。什么概念?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一年的GDP。这些钱从哪来?还不是从二级市场投资者的口袋里掏出来的。
更过分的是那些PE/VC机构。有个医疗基金,通过Pre-IPO轮次投资,3年时间狂赚20倍。20倍啊!这比抢银行还来钱快。
他们的暴富逻辑很简单:用内幕消息和资金优势,在企业上市前低价买入,上市后高价套现。至于那些接盘的散户?关他们什么事。
江浙沪、粤港澳这些经济发达地区,企业上市密度特别高。为什么?因为当地政府有产业政策扶持,有各种绿色通道。说是市场化改革,其实还是权力与资本的游戏。
那些真正有技术、有前景的中小企业呢?对不起,排队去吧。没有关系,没有背景,再好的项目也得靠边站。
这就是所谓的注册制改革:表面上是市场化,骨子里还是权贵资本主义。
易会满本人可能也没想到,自己会以这种方式收场。
作为改革的推动者,他的初衷可能是好的。注册制改革确实是必要的,但关键在于如何平衡融资功能和投资者保护。
问题出在哪里?出在急功近利,出在只要数量不要质量。
1908家IPO,听起来很壮观,但有多少是真正优质的企业?有多少是为了完成政绩而硬推上来的?
更致命的是,融资端放开了,但监管端没有跟上。退市机制形同虚设,减持规则漏洞百出。结果就是劣币驱逐良币,整个市场被拖入恶性循环。
你看那些数据:2.27万亿净减持,相当于募资总额的102%。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上市公司募来的钱,全部又通过减持流回了原股东的口袋。二级市场成了彻头彻尾的提款机。
易会满执掌期间,A股20次“3000点保卫战”,每一次都是投资者信心的重创,每一次都是对监管能力的质疑。
改革的列车开得太快,而司机已经控制不住方向盘了。
《道德经》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易会满的落马,不是偶然,是必然。当一个系统性的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总要有人出来承担责任。
但这个责任,仅仅是易会满一个人的吗?
那些赚得盆满钵满的券商呢?那些暴富的PE/VC机构呢?那些通过各种绿色通道上市的企业呢?他们难道没有责任?
真正的问题不在于某一个人,而在于整个制度设计。当融资功能被无限放大,而投资者保护被无限弱化时,这样的结果就是注定的。
现在易会满倒了,但如果制度不改,下一个“易会满”还会出现。如果退市机制不完善,减持规则不收紧,监管执法不严格,资本市场依然会是少数人的提款机,多数人的屠宰场。
2.22万亿的募资盛宴结束了,但投资者的血还在流。这场血色狂欢的代价,最终还是要由所有人来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