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现在国际局势越来越紧张。全球能源领域正在发生一件大事,比电视剧还要精彩。今年9月初,特朗普参加法国总统马克龙主持的电话会议时,突然向欧洲提出两个要求:一是欧洲必须马上停止购买俄罗斯石油,二是必须对中国加大经济压力。这不是普通的外交谈话,而是美国发出的强硬“最后通牒”。美方说得很清楚:谁再买俄罗斯石油,就是在帮助“战争机器”;谁不跟着美国制裁中国,谁就不是合格的盟友。
特朗普这些话立刻引起了欧盟的强烈反应。这边媒体还在分析,那边就传来消息:欧盟正在计划对中国等其他购买俄罗斯能源的国家实施所谓的“二级制裁”。看起来,欧盟这次真想当“世界警察”的助手。
具体来说,这件事非常矛盾。美国一直要求欧洲停止购买俄罗斯石油,但却不谈论自己在全球能源市场上的行动。更矛盾的是,欧盟这边还在讨论怎么制裁中国,但自己的成员——比如法国和比利时——却还在大量购买俄罗斯液化天然气。数据显示,去年法国、比利时、西班牙和荷兰这四个国家,一共买了1677万吨俄罗斯液化天然气,占欧盟总进口量的97%。这个数字说明,他们实际上还在依赖俄罗斯能源。欧美嘴上说要和俄罗斯“切断关系”,但实际上谁也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利益。
美国能源部长赖特说得非常直接:“如果欧洲希望美国加强对俄罗斯制裁,你们就应该先停止购买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这听起来不像建议,更像是一场交易:“别买俄罗斯的,来买美国的”。而美欧之间那份7500亿美元的贸易协议,更是直接表明了这一点。欧洲表面反对俄罗斯,实际上却在帮助美国能源行业。
再看中国,欧盟的计划就更有意思了。所谓“二级制裁”,其实就是想阻止中国,让中俄能源合作停止。但欧盟真的有这个胆量吗?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也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欧盟如果随便出手,只会让自己陷入困境。更重要的是,中国拥有稀土、重要原材料、新能源等许多关键资源——如果真的闹翻,欧洲制造业可能会受到严重影响。其实欧盟内部也知道,要让27个国家都同意制裁中国,非常困难。特别是像法国、比利时这些正在购买俄罗斯天然气的国家,不可能愿意损害自己的利益。所以现实是,欧盟对中国的“二级制裁”还只是计划,没有人敢真正执行。美国已经对印度采取了行动,对俄罗斯石油加征50%关税,但印度并不害怕,继续购买——这种情况下,谁会在意呢?
另外,美国对中国的“警告”早已不是新闻。特朗普还多次提出要实施“二级关税”,甚至说要向购买俄罗斯石油的国家征收100%的进口税。但到目前为止,美国并没有真正对中国采取行动,也没有新的制裁,只有印度受到影响。但说实话,就连对印度的制裁也没有太大实际效果。中国的能源战略完全没有受到影响。中国外交部的回应非常坚决:“我们反对任何非法的单边制裁,也不接受任何威胁。”中国不是乌克兰危机的制造者,也不是参与方,谁想把中国拉进来,就要想清楚后果。外交部发言人明确表示:中俄合作不针对任何第三方,也不会受别人影响。谁如果想通过施压让中国让步,那根本是不可能的。
其实大家都明白,欧美搞的“能源制裁加二级制裁”效果并不好。这两年,欧洲花高价购买美国液化天然气,导致企业外流、物价上涨,日子并不好过。俄乌冲突没有因为制裁而结束,反而让俄罗斯能源找到了中国、印度这些新市场。欧盟跟着美国搞制裁,结果自己吃了亏。再说中欧贸易——德国汽车、法国空客都在中国市场赚了很多钱,如果真的闹翻,双方都会受损。欧盟内部分歧严重,加上许多国家对美欧贸易协议不满,早已让所谓的“反俄合作”变得不一致。
许多专家早就说过:全球产业链已经紧密相连,随便制裁、中断合作,只会让世界经济受到影响。美国搞的“二级制裁”,其实就是单边主义和霸权的表现。谁如果盲目跟随,最后只会伤害自己。中国在稀土、新能源、全球市场这些方面的优势,是实实在在的。欧盟如果被舆论影响,随便和中国对抗,只会因为短视而吃亏。说到底,美欧这场“能源斗争”是关于利益分配的争夺,没有人愿意为别人付出代价。欧盟如果继续跟着美国走,前面是陷阱,后面是民众的不满。特朗普的警告听起来很强硬,但大家都知道,这种威胁在现实面前根本没有用。
现在的国际竞争,不是比谁声音大,而是比谁实力强。
中国的态度一直很明确:谁想用能源问题做文章,就要准备好承担后果。美欧的制裁可能还会继续,但到底谁赢谁输——结果其实已经很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