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领导人的清醒认知:地缘政治博弈中欧洲正沦为\"旁观者\"
意大利总理梅洛尼近日一针见血地指出:\"在中美两大强权的角力场中,欧洲正逐渐丧失竞争力,甚至失去了谈判桌上的席位。\"这番言论虽然刺耳,却精准戳中了当前欧洲面临的战略困境。但更值得深思的是:为何曾经的世界中心会沦落至此?是经济总量不足?法国仍保持着全球第七大经济体的地位;是军事实力不济?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战斗群仍在各大洋游弋;是科技水平断层?德国的工业4.0和法国的核能技术依然领先。深层症结在于,其政治领导力的系统性衰退已到了令人震惊的程度。
这种政治能力的退化程度,甚至让以政策摇摆著称的印度总理莫迪都显得像战略大师。当欧盟总部布鲁塞尔的决策者们陷入无休止的辩论时,欧洲的决策中枢实际上已处于瘫痪状态。这种判断并非情绪化的批评,而是基于铁一般的数据:在最近中国举行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活动中,欧盟主要国家的领导人集体缺席。这个本可展现欧洲战略自主的历史性场合,最终成为暴露其依附性的尴尬证明——他们甚至不敢在象征性的外交场合展现独立姿态。
这种政治怯懦的直接后果,就是美国在俄乌和谈中公然将欧洲贬为\"旁听生\"。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自诩要领导欧洲战略自主的马克龙,面对如此羞辱竟毫无反应。这暴露出欧洲最致命的短板:不是军事装备的不足,而是政治魄力的严重匮乏。当德国总理朔尔茨的访华行程都要反复权衡美国态度时,所谓\"欧洲主权\"早已沦为空洞的口号。
当前欧洲政坛的荒诞剧码正在不断刷新下限。立陶宛新任总理西蒙尼特年仅34岁,其政治履历仅包含两年环保部副部长经历;爱沙尼亚总理卡拉斯被曝出早年从事夜店营销工作;更讽刺的是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的\"火箭晋升\"——这位在美国生活二十年的家庭主妇,回国后以每年升迁一次的速度登上权力巅峰,其博士论文抄袭率达70%却依然稳坐欧盟最高职位。这些政治\"素人\"的集体上位,折射出欧洲政治生态的深度病变。
这种病变的根源在于:欧洲的决策机制已陷入多重瘫痪。欧盟27国的\"全体一致\"表决制度使任何重大决策都举步维艰;美国资本控制的媒体网络持续输出价值观议题;民众被身份政治分化,热衷于争论性别厕所而非产业政策。结果就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集体非理性:跟随美国制裁俄罗斯导致能源危机,禁用华为拖累数字转型,对华\"去风险\"演变成自残式脱钩。
从结构性困境来看,欧洲的衰退恐将持续:安全上受制于北约架构,经济上面临去工业化危机,社会层面被移民问题和极右翼崛起撕裂。除非出现颠覆性变局——比如北约解体或俄乌战争外溢,否则这个曾经的世界中心很难扭转颓势。历史表明,国际舞台只尊重既有实力又有决心的玩家。当欧洲连派代表参加纪念活动都畏首畏尾时,其边缘化命运已然注定。
问题的核心在于政治精英的集体迷失。如果继续由冯德莱恩这类明显带有代理人色彩的人物掌舵,如果外交政策持续被意识形态绑架,如果连基本的外交礼仪性出席都不敢坚持,那么欧洲复兴只能是镜花水月。在大国博弈的残酷舞台上,从不给犹豫不决者预留座位。欧洲或许终将觉醒,但等到那时,世界格局恐怕早已尘埃落定。